高考難,不只是考出好成績不易,考試后按照分值最大化目標選擇合適的學校和專業,也是一道不小的難題。對考生來說,需要綜合衡量自身分數和排名次序,來挑選和評估自己考上某所大學、某個專業的可能性。“服從調劑”既提供了進入某一高校的機會,也設置了可能錯過心儀專業的障礙。因此,不少考生為了就讀某所高 校,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挑選自己原本并不喜歡的專業。
興趣是最好的導師,應當倍加呵護。進入高校提檔線內的考生盡管分數有高低,但基本都達到了就讀該學校的要求,不應再拿分數來硬性改變考生的專業選擇。不僅 如此,高校招生部門應當充分聽取考生意見,即便是在報考人數超過招錄人數的“熱門專業”,也應采取提供第二志愿、第三志愿的形式,盡量讓考生就讀喜歡的專 業,或者與個人興趣特長相接近的專業。服務好每一個上線考生、達成他們的心愿,需要高校招生部門做大量細致的工作。
做好考生的專業選擇需要加強引導。客觀來講,社會上“高分考生不報熱門專業就會吃虧”的想法仍然根深蒂固。要讓考生放下分數,高校招生部門首先不能將專業 分成三六九等,甚至區分“冷門”“熱門”,才能鼓勵學生根據喜好和職業規劃來選擇專業。在此過程中,招生部門的有效引導和解疑釋惑,才能讓學生從分數中跳 出來。
現實中,一些高校試點本科生入校時不分專業,就讀兩年后再分專業的做法,其有益探索值得肯定。對考生和家長而言,填報志愿也應當做足功課,基于了解和認同來挑選高校和專業,而不僅僅是看分數下菜碟,這樣才能避免入學后的失落。
當然,在現有教育條件下,我們的高考還無法做到完全打破“唯分數論”,但在如何服務考生志愿填報、加強職業規劃方面,仍有不少可以改進的地方。從近年來逐 步推進的全國統一命題、分數公布后填報志愿等諸多嘗試來看,教育部門的努力可謂有目共睹。但更好發揮高考選拔人才的作用,教育部門和高等院校還應有更加開 放的心態和務實舉措,既保障高考的基本公平,又能在保護考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和職業規劃等方面,做更加系統的考量,切實讓廣大考生分有所值、人盡其才。
特別提醒:大數據精準定位高考目標!
鎖定專業:簡單的性格測試,了解適合自己的專業
定位大學:根據分數推薦適合的院校,初步定位高考目標
修正高考目標:根據月考成績,結合優志愿系統及時修正分析歷3-5年專業錄取數據和當年招生計劃,精準定位大學和專業,幫助考生以最經濟的分數上最理想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