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大學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學生在污水處理廠實習。(資料圖片)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建設是立足新發展階段的必然要求,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生動實踐。作為“前途廣闊、大有可為”的職業教育要錨定美麗中國建設目標,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任務,進一步提高環境保護類專業的適應性。
高站位修訂制定專業目錄
專業目錄是職業教育最基礎的教學指導文件,是推進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體系建設和深化“三教”改革的基石。面對“十四五”生態文明建設和提高職業教育環境保護類專業適應性的現實需要,教育部組織修訂并印發《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其中,一體化設計了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專科、高等職業教育本科三個層次的15個環境保護類專業。整體看,新修訂的環境保護類專業目錄呈現了三個特點。
一是從教育屬性看,突出職業教育的類型特征。一方面對接職業崗位,對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及國家發布的新職業目錄,根據環境保護類不同工作崗位對專業口徑的需求,中高本一體化設計了環境保護類專業目錄,并冠以有別于普通教育的“技術”名稱,各層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更加明晰,核心課程設計、教學內容及評價等相互銜接,充分體現了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設計,體現了系統培養和終身學習的需要。另一方面,對接數字經濟、科技進步和社會需要,保留了職業成熟穩定、專業布點較廣的生態環境保護等4個專業,合并更名了專業界限不清晰、專業內涵不突出的8個專業,更名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變化的5個專業,新增了適應產業轉型升級新要求的2個專業。
二是從產業發展看,順應環境保護的時代要求。面對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以及履行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責任擔當等新時代環境保護工作者的新使命催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圍繞破解“卡脖子”關鍵技術等問題,系統梳理環境保護新職業場景,設置了環境監測技術、環境工程技術、生態保護技術、環境管理與評價、生態環境修復技術、綠色低碳技術、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等專業,以目錄為引領系統推進環境保護類職業教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三是從職業崗位看,體現數字時代的技能要求。“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瞄準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技術變革與產業優化升級,促進教育鏈、人才鏈和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效銜接,通過對專業名稱、專業內涵的全面數字化升級改造,構建環境保護類職業教育專業目錄體系,提高了職業教育適應性。比如,面向環境保護行業的數據驅動、人機協同、跨界融合等智能形態,新目錄設置了智能環保裝備技術、生態環境大數據技術等高職專科專業。
高起點推進培養模式改革
職業教育是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最緊密的一種類型教育。環境保護類職業教育專業要堅持類型教育基本定位,緊盯產業鏈條、緊盯社會急需、緊盯技術前沿,推進以“崗課賽證”有機融合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提供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撐。
一是梳理崗位技能圖譜。職業崗位(群)是明確職業教育辦學定位、構建課程體系、確定教學內容的主要依據。在推進環境保護類專業培養模式改革中,要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領域高端產業與產業高端的時代要求,掌握國家及行業政策導向,系統梳理職業崗位技能圖譜,分析典型工作任務,萃取核心能力要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
二是解構重構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關鍵,是崗課賽證融合的“樞紐站”。新目錄對突出專業內涵的核心課程的名稱等作了明確要求。落實環境保護類新目錄,須解構學科體系和以知識邏輯傳授的傳統教學模式,重構行動體系和以核心能力習得的模塊化教學模式;須堅持德技并修,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類命運共同體等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標準;須堅持育訓結合,把涉及環境保護的新理念、新技術、新規范納入教學內容。
三是引導大賽反哺教學。技能大賽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風向標”。目前“院—校—省—國—世”五級技能大賽體系已經建立,落實的關鍵在于如何引導技能大賽有效銜接人才培養,反哺教學、促進改革。這需要及時將大賽項目融入人才培養方案,提高方案的適應性;將大賽內容轉化為教學內容,提高內容的針對性;將大賽標準遷移為評價標準,提高評價的先進性。最終實現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以賽促用的目的。
四是推進技能等級認證。“1+X”證書制度是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是職業教育適應性的“試金石”。目前,環境保護領域已經發布了智能水廠運行與調控、水環境監測與治理、污水處理等三個職業技能等級標準,明確了適用的專業、面向的職業崗位(群)及職業技能要求。這就迫切需要以“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為準繩,重新審視人才培養方案的針對性,倒逼院校及時將環境保護的新工藝、新要求融入人才培養過程,改造提升課程的技術含量,主動適應科技發展新趨勢和就業市場新需求。
高標準保障人才培養質量
專業目錄的修訂,課程體系的重構,崗課賽證的融通,最終目的是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提高人才與產業發展、社會進步的匹配度。保障人才培養質量,需要在產教融合、隊伍建設、評價模式等方面下足功夫。
一是深化產教融合。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是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的根本路徑。職業院校要深化人才培養的供給側改革,圍繞行業企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搭建產教融合平臺,努力實現產業要素向教學資源的轉化,不斷增強人才培養的適配性;行業企業要轉變利益單向輸出的觀念,重新審視產教融合對推進技術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反哺作用,主動在技術革新、人才培養、課程建設、資源開發、教師培訓等方面開展產教深度融合,打造校企命運共同體。
二是打造雙師隊伍。“雙師型”教師是提高職業教育適應性的關鍵資源。“職教師資12條”和《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為建設高素質結構化創新型“雙師型”教師隊伍指明了方向。職業院校需要不斷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健全教師發展體系,完善教師發展培訓制度、保障制度、激勵制度,營造有利于教師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環境。落實教師企業實踐制度,建立“流動崗+固定崗”的師資管理制度,校企共育高水平“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實現“雙師型”教師源于企業又反哺企業的良性循環。
三是改革評價模式。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堅持破立結合,系統改革職業教育的院校評價、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在院校評價方面,要圍繞德技并修、產教融合、育訓結合、就業質量、雙師隊伍建設等元素建立系統的院校評價體系,評價重點應該是辦學定位、辦學理念、辦學模式及辦學成效等。在教師評價方面,要突出質量導向,注重能力、實績和貢獻評價,力破“五唯”,崇尚“兩唯”(唯育人、唯應用),建立符合職業教育類型特征的教師職稱評價體系。在學生評價方面,要破除學生“唯成績論”等不良導向,構建以品德、能力、工匠精神為導向的評價體系,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作者系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大學副教授)
作者:夏德強
《中國教育報》2021年11月30日第6版 版名:職教周刊·教改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