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考分數公布,廣大考生及家長投入到另一種緊張的“戰斗狀態”——填報志愿。填報志愿說起來 并不是“小事一樁,在這當中涉及到考生選擇什么學校、什么專業、未來就業環境等,可以說對考生及家庭影響重大,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尤其在當今社會競爭越來 越明顯的現實情況下,科學、合理地填報志愿考驗著不少考生及家庭。
一些考生過于依賴別人的意見,難以把握自己的決定;又或把自己的“志愿權”完全交托給家長或親人,自己對即將開啟的大學生活無動于衷。
兩種情況均是被動志愿的表現。填報志愿本是考生自身對未來大學、專業所希望的體現,考生應全程參 與并做出最終決定。被動志愿的后果最后可能是進入大學之后,發現自己并不喜歡這個學校,對這個專業其實也不抱有太多的興趣,最終導致在整個大學時光里碌碌 無為,對日后正式走進社會影響也大。
因此,變被動志愿為主動志愿,考生對待填報志愿主動出擊,并與人生未來職業規劃相結合,顯得十分 重要。廣大考生在填報志愿時,應積極搜索學校及專業的信息,深入分析過來人的意見和建議,為自己最后選擇提供數據支持、資料輔助。同時,考生應有的放矢地 梳理自己的興趣愛好,進一步明確未來發展方向,及早對自己的人生做出合理規劃,并有所側重點地反映在填報志愿上。若是等上了大學又遲遲不拿人生規劃當回 事,人生學業和事業未必能夠準確把握,甚至受到影響。顯然,這樣的人生并非我們所愿意看到的。
填報志愿歸根到底檢驗了考生的應對能力和處理能力。我的志愿我做主,我的人生我規劃,考生應不忘自己才是真正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