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遼寧省發布了本科專業“負面清單”,建議高校暫緩申請增設國際經濟與貿易、英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66種省內布點數較多、就業率持續較低、不宜再重復設置的本科專業。(《光明日報》 6月14日)
如今,大學門檻降低,“考得好不如報得好”漸成共識,志愿填報正演化為志愿選擇的“智力賽場”。為了迎合大眾心理,社會上各類高考志愿寶典遍地開花,高考志愿咨詢市場應運而生,“大數據幫你填報上好大學”之類的廣告比比皆是。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學生和家長往往對大學各專業的情況缺乏了解,往往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做出相對理性的抉擇。為防止專業設置的同質化傾向,避免供求失衡,遼寧省根據實際情況,引導高校主動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合理利用教育資源,將“好鋼用在刀刃上”,可謂務實之舉。這份專業“負面清單”不失為考生填報志愿時的重要參考工具。
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而眼下,無論是重點大學、普通本科學校還是高職高專院校,培養目標鮮有自身的特色。一些高校甚至為了提高辦學效益,盲目追求熱門專業,導致各高校的專業設置存在嚴重的趨同現象,特色專業、優勢專業和重點專業不明顯,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
2012年9月,教育部重新修訂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將92%的本科專業設置權下放到高校。問題的關鍵是,放開高校專業設置權后,怎樣讓專業發展既不被市場牽著鼻子走,又不與人才需求脫節?遼寧省依據全省專業布點數、在校生規模和就業率等情況,向社會公布“建議高校暫緩申請增設專業名單”——專業“負面清單”,以避免供求失衡、盲目從眾、貪大求全,不失為積極的探索。也應看到,“負面清單”主要說的是其設置情況和市場導向,并不是說專業本身出了問題。此外,以市場導向為依據評估專業,本身就存在爭議,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其實,專業及院校的冷熱是相對的,并沒有明顯的分界線。從職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專業冷熱的變遷與國家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社會需求變化等密切相關,取決于人才市場上供求關系的變化。當今世界瞬息萬變,一些當時看來毫無懸念的好專業,說不定畢業時就淪落為不好找工作的“坑爹”專業。由是觀之,大學如果一味迎合市場的現實需要,最終也必然會為市場所淘汰。
美國學者布魯姆在目睹美國大學與社會的過度結合之后,發出感嘆:“大學必須隨時警惕自己的利益由于人們的要求而更加實用,更為適應現實、更受大眾喜愛而受損害。”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各類高校在設置專業時,既不能閉門造車,也不能被市場“牽著鼻子走”,而是要從實際出發,根據自身的師資、辦學經費等條件合理設置學科專業,努力探索和建立新的教育模式和培育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