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值“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主題仍為“行動起來,向‘零’艾滋邁進”。中國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的數據表明,低齡化、同性化正成為我國艾滋病傳播的新趨勢,令人憂慮,亟須遏制。
數據顯示,去年我國新增報告艾滋病人15至24歲超過1.5萬人。今年1到10月,該年齡段又有1.4萬余人感染,同比增長約10%,最小感染者僅為14歲。青少年受艾滋病威脅越來越大,與性教育缺位有很大關系,加強青少年性教育已刻不容緩。
進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會產生正常的生理萌動。由于防艾滋病知識相對缺乏,不懂得自我保護,因此受艾滋病傳播的風險很大。而不幸染上病毒的青少年往往擔心受到歧視而不愿暴露自己,不采取保護措施,從而成為新傳播者。
青少年時期是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成熟的關鍵時期,既要加強引導,助其樹立正確、健康的戀愛觀,又要加強性教育。盡管加強青少年性教育的呼吁不少,但一直以來收效甚微。記者從一些基層學校和教育部門了解到,有的學校最多每周只有一節生理衛生課,很多老師只是照本宣科,教學效果并不顯著。由于傳統原因,家長也很少與孩子討論性話題。這就使得青少年在性教育方面一直存在缺失。
遏制艾滋病在青少年中的傳染勢頭,需要政府、學校、家長等共同參與。增加性教育課程,針對青少年性心理實際,積極開展健康性知識輔導講座;凈化青少年網絡環境,加強青少年群體的艾滋病篩查,做到早發現、早防備,才能降低傳播率。
共擔責任才能共享未來。只有將性教育全方面落實到位,才能使艾滋病遠離校園,有效控制艾滋病在青少年中傳播,從而為青少年構建起更加強大的安全防護網。
(新華網 潘強 翁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