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來自臺灣的朋友前往丹麥當一年期的志工,在一所中學擔任助教。雖然有語言上的限制,但是她仍然被丹麥與臺灣教育的差別震撼了。詢問她最主要的差別是什么,她說: 丹麥的教育,是為了幫學生經(jīng)營一個快樂而健康的人生;反觀,我過往所受的教育常常為了各種目標,不斷地犧牲人生——甚至長大后也持續(xù)下去。
以下,是她所分享的丹麥教育重點摘錄。
丹麥的教育思維中,認真地將「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視為一個重要的課題。在丹麥,大部分的學生都會有一到兩年的間隔年。可能在高中畢業(yè)后的任何時間發(fā) 生 -- 上大學前,大學中間,大學畢業(yè),都行。為的是用自己的方式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丹麥對十八歲青年的態(tài)度是:你成年了,世界在你眼前,你可以去任 何地方。
在丹麥,要自我探索不必壯游流浪,如果不知道如何做才好,也有學校專門在做這件事。丹麥有一個特別的學校形態(tài),叫市民高校(H?jskole, Folk high school),是以交朋友、自我探索、發(fā)展自我興趣為主所設(shè)立的,這樣的學校招收18-30歲左右的年齡層。各市民高校有不同的主軸,從語言、創(chuàng)作、音樂、新聞編輯都有,招生的年齡跨度也很大。在市民高校,學生皆住校,就學時間從三個月、半年、一年都有。
我的朋友當交換志工的地方,是在 Bjergsn?s Efterskole 這一間高校,是受到h?jskole 啟發(fā)而成立的年輕版h?jskole,招收15-16歲的學生,共150人,也是住校。該校有四項教學重點主軸:知識、體操、足球、創(chuàng)意——某程度而言,我們可以將它視為一個體育學校。但是,這所體育學校可不是培養(yǎng)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的運動員,他們非常重視「思考」。
該校的英文課是這樣教的(注意,在丹麥英文也是外文課哦):每半年,老師給學生三個主題,內(nèi)容可能包括了:死刑該不該存在、企業(yè)外包有何影響、國際化連鎖餐廳會帶來什 么影響、美國的擁槍權(quán)是否合理——學生可依興趣從中挑選一個。英文課的內(nèi)容,就是用英文去閱讀文章、搜集資料、調(diào)查研究,并最后用各種形式發(fā)表想法。 他們認為教外語的重點在學生能用英文吸收消化信息,并且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們都學得很好。但也得承認,他們英文文法的細節(jié)是比較弱的。
丹麥數(shù)學科重視口試,而不是運算。口試時,老師給學生一個題目,學生描述他會怎么分析,怎么列算式。丹麥的數(shù)學老師認為,學會列算式、分析問題是最重要的,至于算出答案,這件事情交給計算機就好了。
丹麥學校中,學科之間并沒有嚴格的界限,跨學科的教學,讓各科目的能力與知識交融運用,是老師們所重視的。例如,丹麥文課會給學生藝術(shù)相關(guān)的作業(yè):給學生 幾幅丹麥藝術(shù)家的畫作,學生的作業(yè)是寫藝術(shù)評論。又例如,該校有操作科學課(被戲稱為瘋狂實驗課),在這個課中,學生可以用電窯做陶瓷、做玻璃融接,使用機械做木工,總之就利用物理和化學為基礎(chǔ),加上各種工藝能力,學習實作。
在丹麥的學校中,師生是學習和生活的同伴,而不是上對下的管束關(guān)系。日常課后,部分老師會主動發(fā)起活動,有興趣的學生就加入?yún)⑴c。其他的學生就自己安排時間——在宿舍,學生有廚房和客廳,課后可以自己煮食和活動,和一般成人的生活無異。
丹麥中學不會分班,但該校每個導師會負責7-10位導生,每周有40分鐘的導師課程。在導師課程之中,老師引導學生討論他們當時面對的各種生活課題。例如 智慧手機該怎么用才不會影響到別人、影響上課,也談學生學習的問題、未來的規(guī)劃等等。導師會帶領(lǐng)學生做靈活的兩兩討論,厘清他們的思考,找到選擇與行動的 原則,在課外也可以和老師約專門時間見面討論問題。
這樣子教出來的學生,和中國教出來的,會有什么不同呢?這問題,留給大家。
版權(quán)所有:中教未來(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c)2001-2025 rights reserved www.3848080.com 京ICP備14025495號-5
高校特色專業(yè)招生咨詢熱線:4007-567-0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