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天津、浙江、江蘇等十多個省份的公辦高校學費相繼調整,時隔兩年,又迎來了新一輪高校學費調價。記者近日采訪獲悉,江西與廣東已確定在今年執行新學費標準,7月8日,廣東省華南理工大學率先發布新的學費調整方案。同時,內蒙古和海南已召開聽證會并通過了高校學費調整方案,但目前未敲定執行時間。(7月10日《新京報》)
漲學費,是不是高校可持續發展的一個趨勢?平心而論,無論是“物價論”,還是“成本論”,高校學費都有漲價的“基因”。而聽證則是實現程序正義的“合法路徑”,只要不讓聽證會淪為純粹的“聽漲會”就行。必須通過聽證來全面系統地了解一所高校的“培養成本”,以及這么多年來物價上漲因素對高校的影響,并且衍生對高校財務信息公開的鞭策和債務情況的透明。也就是講,務必“漲”得合理、“漲”得靠譜。
漲學費不能豐滿,“漲姿勢”不能骨感。高校是一個“漲姿勢(長知識)”的地方,既然學費都漲了或即將漲,知識可否同步增長?我們不妨重提大學的定位與功能——大學之大,不在大樓,而在大師;大學不是直接產生生產力的地方,是培養產生生產力的搖籃;大學是一個做學問的地方、一所育才的搖籃,一座成人的“象牙塔”。鑒于此,讓學生“漲姿勢”是大學的核心目標,“錢學森之問”不能永遠沒有一個圓滿的答案。
對于大學來講,精神比經濟更重要。如今的大學精神,正在被經濟負債壓得喘不過氣,正在被大學城趕出“圍墻”,正在被商業功利“綁架”……高校負債,除了“經濟債”,更是“人才債”,也是“知識債”。大學精神的頹廢,埋下人才培養的重大隱患,已經成為實施“人才戰略”的瓶頸。我們必須重拾大學精神的常識與經典——大學精神的精髓在于以優秀的師資力量培養出優秀的學生,以先進的教學教育手段塑造出有用的人才。
高等教育改革進行時,同樣由問題倒逼而產生。高教改革不僅是讓學生“漲姿勢”的選擇,更是喚醒大學精神的必然。其實,只有在大學精神的護航下,“漲姿勢”才有更可靠的保障與可持續的動力。有關人士指出,塑造與培育現代中國大學精神,首先必須自覺地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同時不斷吸納世界文明的精華,從而呈現出中國氣派;大學精神必須“根”植于先進體制的土壤里,并吸收“兼容并蓄、學術自由”的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