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不完的飛花令,誦不盡的古詩詞。“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在全社會掀起了古詩詞背誦的熱潮。然而,熱潮之下,有人質疑,稱古詩詞學習,重不在背誦,而在理解,甚至不惜給各種背誦扣上死記硬背的帽子。筆者以為背誦是一項基本功,尤其是學生階段,羽翼未豐之時更需博聞強記,雖然辛苦一時,往往受用一生。
日常學習、工作中,我們常常經歷一種煩惱——詞不達意。胸中有萬般丘壑,下筆卻難成一言。這種表達之憾,不僅有礙溝通,影響效率,甚至有損個人能力的發(fā)揮。原因何在,多在于看得不多、記得更少。能言善辯,我們心向往之,然而,出口成章,需要日積月累,信手拈來,也需熟記于心。倘若沒有扎實的記誦之功,個人表達難免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即便表達出來,也往往味同嚼蠟,缺乏美感。
然而,一談起背誦,人們又總會陷入極端。不少人以“學習不宜死記硬背”為借口,將背誦一棍子打死。誠然,學習需要理解,但理解不應是一個在生活中感悟的過程嗎?以古詩詞為例,歷經千百年流傳下來的詩詞文章,大多是文化精華,理解其內涵往往需要豐富的人生閱歷,而學生大多涉世未深,又如何能深刻理解這哲理與感悟?相反,倘若提早銘記于心,隨著日后閱歷漸深,在某一刻便會有茅塞頓開之感,這種“柳暗花明”的愉悅,不正是學習的功用嗎?
梧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背誦之效,不僅僅在于所記內容的信手拈來,同時,也可以點帶面,促進綜合素質的提升。比如古文學習,倘若沒有數(shù)十篇古文爛熟于心,又如何能理解古人行文的美感,又怎能理解虛詞、實詞的深刻內涵?再比如,不少學生一提起英文學習便不知所措,事實上,不妨捫心自問,最基本的英語單詞是否已牢記于心,是否可以熟練背誦數(shù)十篇范文?這種學習上的記誦,看似只是文章的簡單記憶,事實上,無形中培養(yǎng)了語感,無論是對于語法、理解,還是口語、寫作,都大有裨益。
年少學習,正是博聞強記、儲備知識的最好時機,要不知疲倦多一些記誦,莫等長大成人才抱怨腹中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