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線、位次、線差、試卷難易度,是涉及高考志愿填報的四個密切關聯又完全不同的概念和專業術語,搞清這四個概念的內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對志愿填報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分數線:即省控分數線,是根據全省招生計劃人數確定的高考錄取最低控制分數,達到這一分數才具 有志愿填報的資格,因此又叫“資格線”。分數線一般按批次劃分,例如本科分數線和專科分數線,本科分數線又劃分為本科提前批次分數線、一批次分數線、二批次分數線等。分數線每年不一樣,會有一定幅度的高低變化,大多呈現一年高一年低的規律。例如山東一本文科分數線:2013年570分,2014年579分,2015年568分,2016年530分;再如河北一本理科分數線:2013年505分,2014年573分,2015年544分,2016年525分。影響分數線高低變化的最主要因素是高考試卷的難易度,其次才是招生計劃和參加高考的人數,招生計劃和高考人數可以忽略不計。當這一年高考試卷難度大,考生成績普遍較低,分數線就低;當這一年高考試卷難度小,考生成績普遍較高,分數線就高。我們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分數線是隨高考試卷難易程度變化而變化。
位次:是指考生在全省同一科別高考成績的排名。分數越高排名位次越靠前,分數越低排名位次越靠后。以位次作參考系確定報考的目標院校,叫位次分析法。位次分析法,是選擇目標大學進行定性分析和定位的重要方法。但位次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分數相差1分,位次可能少則相差幾十人、幾百人,多則相差上千人甚至更多。選擇目標大學在定量分析時,顯得捉襟見肘。所以,要想做到精準選擇目標院校,還必須結合“線差分析法”,運用線差進行比對,從而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目標院校的精準定位。作為和考試分數對應的位次,與考生分數對應的線差是同步的,而跟高考試卷難易度具有一定的內在聯系,但情況就變得十分復雜了。如果高考試卷難度大,省控分數線相應就高,同位次的考生數量反而較多,因為分數段變少;假如高考試卷難度小,省控分數線相應就低,同位次的考生數量反而較少,因為分數段變多。這從每年各省高考分數段表中可以明顯的看出。
線差:是指考生高考分數、高校錄取分數與省控分數線之差。它包括考生線差分和高校錄取線差分。考生線差分=考生高考分數—省控分數線,高校錄取線差分=高校錄取分數—省控分數線。我們選擇目標院校,就是拿我們考生的線差分與高校錄取的線差分相比對,從而確定可否填報。這就是志愿填報的線差分析法。線差分析法,既能做定性分析,又可以做定量分析,是分析研究并確定目標院校的有效方法,如果再輔以位次分析法更加精準快捷。
有一個問題李勇老師在這里強調:線差與分數線成反比,分數線越高線差就越小,分數線越低線差就越高。我們在運用線差法分析研究目標院校時,注意適當考慮分數線增長或降低這一因素。李勇老師提請注意:高校錄取線差有三個數據,即最低線差分(投檔線線差)、平均線差分、最高線差分。其中最低線差分最具參考價值,其次為平均線差分,最高線差分最無參考價值,因為它是錄取最高分數,只有一個人且就是高分低就的典型。
試卷難易度:高考試卷的難易度就是各科試題、試卷的總體難易程度,它決定考生普遍成績的高低,從而決定高考省控分數線的高低。所以說試卷難易度是一個關鍵問題。試卷難易度具有主觀和客觀兩個因素:主觀因素,就是高考命題者設定試卷、試題的難易系數,比如0.60、0.65、0.70、0.75等,一般難易度控制在0.65比較適中。根據上年某學科普遍的考試成績統計,進行適當調整,上年難度大了今年就調小,上年年度小了就調大,由命題組人為進行一定的控制,保障試題難易適中。這個調整還要根據招生計劃和報考人數多少來研究決定,但全國試卷相對人為調整困難比較大,因為全國那么多省份教育發展水平、教學質量不平衡,有較大差異,很難做到全國一盤棋。不過全國命題分為“新課標1”和“新課標2”,由各省選擇,這樣就有了一定的區分,能夠得到一定效果的控制。客觀因素,就是高考實際反映出的難易程度。很多時候主觀與客觀相背離,出現命題者以為難,考生普遍答得好得分率高,也會出現命題者以為易,考生普遍答得不好得分率較低。這些情況都有可能出現。
縱觀上述分析,李勇老師提醒,有一點是不變的,這就是無論試卷是難是易,總有高分考生產生。試題難易度是針對多數考生而言的。高考是一種選拔考試,必須保持試卷一定的難度,拉開考生之間考分的梯度,形成一定的區分度,以有利于高考的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