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到周五 每天十分鐘
成語不用錯 學習更輕松
韋編三絕
今天給大家講解的是一個不常見但是用起來很高端的成語:“韋編三絕” [wéi biān sān jué] 。
韋,指的是熟牛皮;編,說的是把竹簡編起來;三,是一個約數,表示次數很多;絕,是斷掉。這個詞的表面意思就是用來編竹簡的牛皮繩子都斷了很多次,形容一個人讀書勤奮。
這個詞出自《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
我們知道,直到東漢人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之前,中國民間的大部分文字載體都是竹簡。竹簡這個東西雖然挺經濟實惠,但是一根竹簡也就大概能寫個十來字,隨便寫點東西就要用上一大堆。這一大堆竹簡總不能就這么疊著放吧,不然掉在地上恐怕要重新理清楚順序那就不知道又要花多長時間了,于是,古人們就把這一片片的竹簡用繩子穿起來,一是好整理,二是好閱讀。做繩子的材料很多,如果是那種隨便看一兩次的竹簡,用絲線穿就可以了;要看好幾次的,那就用堅韌一點的麻繩;像那種經常要翻閱的大部頭著作,就要用到最堅實的熟牛皮編成的繩子來穿了。那真是比牛皮還牛的皮帶,就連江南皮革廠都造不出來啊。
然后,連這樣的繩子最后都磨爛了很多次,我們可以想象這竹簡是被翻了多少次才能達到這種效果,孔子他老人家到了晚年還有這種學習精神,著實是不容易。
現在我們當然沒什么機會用竹簡了,但是這樣一個成語,還在表揚著一代又一代勤奮的讀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