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漢,桓、靈兩帝時期應該是最為腐朽的時期。在政治上,外戚和宦官輪流把持朝政,能把一個眼神極好的人給看暈;在生活上,統治階級極度追求奢華浪費,把原本并不寬裕的財政揮霍得底兒掉。
光和元年(公元178年),生財有道的漢靈帝公開設西邸賣官,生意十分火爆。根據規定,不同級別的官有不同的價格,比如公的價格是1000萬錢,卿的價格是500萬錢,其他的像郡守、王國相等實權官則可以賣到2000萬錢,而縣令需按照該縣的肥瘠定價,如果買官者錢不夠,還可以先到任后補繳,但價格要貴一倍。
但即使是這樣,還是無法阻擋買官人的熱情,以至于官的實際價格往往要比它的定價高出很多。你像曹操的父親曹嵩,為了買一個太尉當當,居然花了1個億,是原定價的10倍。職業政治家崔烈,由廷尉升任司徒,花了500萬。后來在朝拜之日,靈帝還頗有不甘地對身邊親信說,后悔當初沒有宰他一下,否則能多賺500萬。
烏紗帽既然是買來的,那么,官員要想回本或者大賺一筆,就必須使出渾身解數搜刮民脂民膏。結果是,人民不堪重負,只得鋌而走險。據不完全統計,從永初三年(公元109年)至熹平元年(公元172年),中小規模的農民暴動便多達43次。特別是桓帝時期,幾乎年年都有暴動。雖然這些起義都被鎮壓下去,但這只能證明將會有更大的起義到來。
而這個更大的起義,就是聲勢浩大的黃巾大起義。
黃巾大起義與道教關系密切。在東漢初年,道家學派的“柔道”思想雖然一時成為治國的良藥,但是作為整個社會的主題思想仍然是儒學。道學的流傳主要是集中在民間,等到了東漢中期,社會上就已經形成了帶有宗教性質的原始道教。
東漢民間原始道教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五斗米道,一個是太平道。
五斗米教因入教者要交五斗米會員費,故名,其創始人是沛人張道陵(即大家熟悉的張天師)。張道陵死后,傳給兒子張衡,張衡死又傳給兒子張魯。五斗米教以符咒治病,認為人生病是由于不肯相互幫助,遭到了天譴,因此,患病的人在接受符咒治療的同時,還需要在靜室思過。公元191年,張魯在漢中發動起義,建立了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雄踞漢中數十年,后來張魯政權被曹操吞并。
太平道是以尊奉《太平清領書》而得名。《太平清領書》后世被稱為《太平經》,是道教最早的經典著作。這部書所包含的思想比較復雜,既有辟谷食氣、鬼魂邪怪、符訣神咒、求神成仙之類的迷信思想,也有一些改造社會的主張和太平社會的美好理想。在這些改造社會的主張中,有要求財富平均的,有反對統治者使用嚴刑酷法的,總之,都是一些對吃不飽飯的農民極具吸引力的煽動性內容。
東漢順帝、桓帝時期,有人曾將《太平清領書》獻給朝廷,但朝廷對這玩意兒不感興趣,就沒重視起來。后來巨鹿(今河北平鄉)人張角得到此書,將其奉為經典,創立了太平道。張角宣稱太平道為黃帝、老子所創,故又稱黃老道。靈帝時,全國曾發生三次大疫,張角便利用這幾次機會,一邊以“大賢良師”的身份用符水咒說給百姓看病,一邊向百姓灌輸反抗思想,鼓動他們起來造反。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張角在青、徐、幽等八州共發展數十萬人入教。
張角將這數十萬人按地區分編為36方,大方萬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各設“渠帥”領導,統歸張角指揮。張角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派人到洛陽和各個通都大邑聯系,用白土在官府門上書寫“甲子”二字,以鼓舞廣大群眾起來革命。
可是,就在起義的前一個月,從濟南來的唐周向東漢政府告密,出賣了起義。東漢政府大肆捕殺起義民眾,正在洛陽活動的馬元義被捕車裂,城中信徒被殺者千余人,靈帝連夜頒旨在冀州搜捕張角。張角當機立斷,馬上派人馳告各方,提前發動起義。
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二月,起義爆發。起義軍以黃巾裹頭,故稱黃巾軍,張角稱天公將軍,他的弟弟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梁稱人公將軍。兄弟三人代表天、地、人三元,是黃巾軍的最高統帥。
起義以后,黃巾軍在最初的3個月,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戰績,所到之處,焚燒官府,捕殺官吏,釋放囚犯,迅速席卷了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打得非常嗨皮。其中,張角兄弟領導的冀州黃巾軍,波才領導的潁川黃巾軍和張曼成領導的南陽黃巾軍,甚至已經對洛陽形成了圍攻之勢。
面對這種局面,東漢政府急派大將軍何進率重兵保衛京師,并在洛陽周圍設八關都尉,駐守要塞,以加強洛陽的外圍防御。與此同時,靈帝還采納大將皇甫嵩的建議,解除黨禁,赦免“黨人”,調兵遣將,鎮壓黃巾起義。各地豪強地主也紛紛起兵,配合官軍鎮壓起義農民。
很快,形勢發生了逆轉。起義軍由于起事倉促,短時間內無法匯集成更強大的力量,結果被分割成許多地區,形成各自為戰的局面。另外再加上黃巾軍缺乏作戰經驗和軍事訓練,不能堅持長久的戰爭,所以不久后:波才領導的潁川黃巾軍被皇甫嵩、曹操擊敗;冀州黃巾軍由于張角的不幸病逝,張梁、張寶先后陣亡,也失敗了;而已經取得宛城的南陽黃巾軍,因為領袖張曼成、趙弘相的相繼戰死,最后陷落。
黃巾軍的主力僅僅堅持9個月,便以失敗而告終。黃巾大起義是繼陳勝吳廣和綠林赤眉之后,第三次全國規模的農民大起義。與前兩次相比,這次起義有著明顯的特點和進步。
首先它提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政治口號,從理論上否定了東漢政權,并且為這個口號進行了廣泛的宣傳和殊死的搏斗。其次黃巾軍把農民起義和宗教活動結合起來,利用宗教形式發動分散的農民,形成有組織、有計劃、有準備的全國規模的大起義。最后在黃巾起義中,農民與地主之間的鮮明階級對立也是前所未有的。
黃巾大起義雖然沒能直接推翻東漢王朝,但是它從根本上動搖了其腐朽統治,這為豪強地主政治勢力的紛爭,以及三國鼎立的出現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