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幫你扛,請往這邊走。”昨日,在武漢理工大學[微博]華夏學院現場,一名紅衣志愿者格外賣力,幫新生肩挑手提大包小包的行李。這名志愿者名叫馬曉劍,是該校人文與藝術系2013級環境設計專業新生,為了圓自己的大學夢,已在學校對面的工地當了25天小工。很多人并不知道,這名出身農村家庭的新生,因家庭貧困幾乎要與大學無緣。
“讀書有什么用?家里這么窮!”
上大學遭反對 提前來漢掙錢
馬曉劍1991年出生于河南清豐縣瓦屋頭鎮閆村,家里世代務農。他排行老三,上面還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
喜歡畫畫的他,從小受當美術老師的舅舅的熏陶成為一名藝術生,但去年高考[微博](微博)發揮失常。今年,在舅舅的鼓勵和資助下,馬曉劍以321分考入了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我要上大學了!”當拿到錄取通知書時,馬曉劍很是興奮,但一年要交1.5萬元的學費加上1000元住宿費,讓一生務農的父母一下子懵了,并對上大學一事堅決反對:“讀書有什么用?家里這么窮,你就該跟哥哥一樣出去打工!”
父母的反對并沒有阻止馬曉劍求學的夢想。炎炎夏日,他從家里偷出入學錄取通知書和身份證,找要好的高中同學借了路費,踏上了開往武漢的火車。為了省錢,他從武昌火車站徒步4個多小時到達位于關山大道的校區,“到武漢是7月18日凌晨1點,走到學校時天已經亮了,我圍著校園轉了幾圈,決心留在這里。”
馬曉劍告訴記者,到武漢時自己的全部“財產”是500元現金、身份證以及好友贈送的零食。他決定打工維持生計。
接下來的幾天,從來沒有打過工的他從光谷走到了森林公園,一家家店去詢問,“最初兩天就靠零食撐著,累了晚上就在網吧熬過去,不知道走了多少路,問了多少店。”最終,一家缺人的咖啡館把他留了下來。
“工地上一天能掙120元,加班另算”
開學前一月到工地搬磚頭
“咖啡店的付經理很照顧我,店里也管飯。”馬曉劍告訴記者,吃的問題解決了,但住宿讓他發愁。
進咖啡店的當晚7點,懷著忐忑的心情,馬曉劍撥通了學校招生辦公室的電話尋求幫助,正在加班的譚兵瑩老師得知此事后立刻聯系招辦主任趙楊,當晚就安排寢室讓馬曉劍住下,還找來了毯子給他用。
學校的幫助令馬曉劍感動,更堅定了他留下來的決心。離開學還有1個月,為了能攢更多的錢,他告別了咖啡店,在學校對面的建筑工地上搬起磚頭。“在工地上一天能掙120元,加班另算!”馬曉劍告訴記者,8月2日第一天到工地打工,天氣很熱,中午口渴難耐,他抱著自來水管就喝,沒想到當晚就發起燒來,他沒有去看病,選擇在悶熱的寢室不開電扇。“當時就覺得多出點汗病就好了,而且不敢跟工頭請假,怕別人覺得我不行就不要我干了。”馬曉劍第二天咬牙堅持,晚上又申請了加班。
8月26日,在工地干了25天的馬曉劍帶著掙來的3000元錢踏上了回家的火車,他希望以自己的行動證明自己是可以一個人生活的,說服父母支持自己上學。
“花幾萬讀書,不如去打工掙幾萬!”
父母執念讓他自己想辦法
“沒想到父母依然不支持,媽媽堅持認為‘讀書沒用’,爸爸也擔心我即使讀到畢業還是會找不到工作。”馬曉劍告訴記者,經過在外摔打,馬曉劍更加理解父母養家不易,而且到了他這個年紀,村里的同齡人都已結婚成家了。“父母覺得讀書每年要花一兩萬,出來還不一定找得到工作,即使找到了工資也不會高。如果打工還能掙幾萬,一去一來的費用足夠成家了。”但馬曉劍求學之心堅定,并告訴父母:“你們總是鋪好路,把我的腳放上去,能不能這次讓我走自己的路。”父母沉默良久,最后表示,家里不會出一分錢學費,“想上學自己想辦法”。
馬曉劍說,其實這幾年家里咬牙供他讀完高中,已經很不容易,“父母身體也不好,希望我打工也是為了我考慮。”內心糾結的馬曉劍找到舅舅傾訴,舅舅對馬曉劍的決定表示支持,并鼓勵他通過知識改變命運。
馬曉劍將打工掙來的錢,一部分還了同學,一部分留給父母,帶著剩下的1000元錢和幾個筆記本,再次踏上了來漢的火車。
“他就帶了幾個本子來報到”
各方援手擬幫其圓大學夢
“一開始嚇了一跳,從沒見過就帶幾個本子來報到的新生。”負責迎新的同學小馬回憶,先開始還以為是馬曉劍的行李掉了,當聽說他的情況后,小馬立即領他來到入學綠色通道,并向老師反映情況,馬曉劍很快完成了入學手續。“雖然入了學,可生活費仍是個大問題。”馬曉劍一度想過辦理休學去打工掙夠生活費再來上學。
前天,馬曉劍所在的人文與藝術系為他購置了床被等生活用品,解決了他食宿問題,得知他的經歷后,老師們為他捐贈了換洗衣服。藝術生繪畫工具費用較高,系里還準備為他購置學習工具和繪畫用品。
記者昨日了解到,系里還準備發動創業成功的校友為馬曉劍捐款。學校黨委副書記張榮國也表示,將通過愛心基金的方式,幫助好學向上的馬曉劍辦理助學貸款,并為他安排校內勤工儉學崗位,通過他個人的勞動解決一些實際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