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下最引人矚目的系列審判中,兩個年輕人的教育問題成為事件焦點。從中可以看出社會真實一面:上層社會在自己子女教育問題上,在窮盡各種可能累積的資源以使其享受到盡可能好的教育。他們所享有教育的品質與水準,都是我等庶民難以想象的。而當縱向不平等加劇,牛校神話自然也在發生變化。
上外附中:留學神校?
為何出國讀本科不再是一件新鮮事?家境優越意味著可以獲得更多更佳的教育機會與資源?洋高考有多火熱,上外附中儼然是一支溫度計。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中學,前外交部部長楊潔篪、副部長王光亞等人的母校,一所多數學生竟然可以不參加中考和高考,還能直接被國內外頂級大學錄取的中學。
國華中學“招生難”:當全免費的公益學校遇上“地方生源保護主義”
每年高考本科上線率100%,一類重點本科上線率達92%以上,多名學生被清華、北大錄取,是全國為數不多的校長實名制推薦上北大的學校。更值得注意的是這所高級中學的民辦背景:這是由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興辦的慈善中學,自2002年9月創辦起便面向全國招收成績優異的貧困學生。這所低調的民辦中學仍然在今天遭遇了生源困難的問題。
來自人大附中的“幫扶”
有了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人大附中成為重點名校也就變得不足為奇了。而隨著新學期開學,由人大附中發起的“雙師教學”開始了其實驗生涯。雙師教學是利用網絡把人大附中等學校的優質課程同步直播到廣西、重慶、內蒙古、河北、北京等省市區的十余所試點推廣學校。在人大附中教師遠程主講課程結束后,由當地老師根據本班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助教學實踐。
黃岡中學:“考霸”沒落
曾經的地方名校因何神話不再?面對市場誘惑,育人為先還是唯利是圖?老師的權益如何保障?在多年來一直研究“黃岡神話”的黃岡師范學院教授袁小鵬看來,“黃岡神話”被打破存在多方面原因,尤其是教育環境變化、高考競爭激烈。對此,地方和學校都需要反思。
評論:青春何以平等
除了貧富差距,另外一種“縱向不平等”正在成為中國社會顯著特征之一。“法官的兒子是法官,小偷的兒子是小偷”,這種曾經被用來證明其他社會劣質黑暗的故事,在我們周圍正逐漸成為亟須正視的事實。雖然“平等”依然是官方意識形態的支柱,但是,“人生而不同”,乃至“生而不平等”正在成為中國社會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