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校新生入學季。國內各大高校采取多種方式“逼迫”新生獨立報到,邁開大學獨立生活與成長的第一步。
比如清華大學在報到區域前拉起“警戒線”,讓家長和學生“物理隔離”兩到三小時;比如上海師大拉出親切的迎新橫幅:“親愛的家長,把呵護藏在心底,我們自己能行!”比如北京科技大學推出了網上報到方式……
而更多資料顯示,新生獨立報到并非新鮮事物,數年前就被諸多高校大力推行,此后年年風生水起,引發熱議。
今年高考據說計劃招生685萬人,這意味著至少685萬學生要脫離父母翅膀的庇護,獨自飛行了。同往年一樣,因為上大學之于孩子人生的重要性,因為大學入學是孩子獨立人生的第一步,全國又會形成浩浩蕩蕩“送新團”、全家六七個人出動“護駕”一個孩子等壯觀景象。
家長加入“送新團”,并不能因此就說明他們的孩子獨立性差、自理能力缺乏、無法自立,但也不能不承認,685萬新生中,獨立性差、自理能力缺乏、無法自立者,絕非少數。
因為,公認的事實是,以獨生子女為主的這代年輕人,由于父母溺愛與過度保護,獨立生活能力與自主解決問題能力相對較弱;在應試教育背景下,他們幾乎所有時間都被學習所占有,缺失獨立成長與鍛煉,導致18歲的孩子可以有30歲成人的智力水平,卻沒有15歲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
由此,高校年年想方設法“逼迫”新生獨立報到,可謂用心良苦。既表達了高校對當前學生獨立性差的擔憂,也是在正告新生,獨立自立的人生就此展開。這體現了高校的社會責任意識,值得嘉贊與推崇。
只是,現在的父母“習慣”于操心孩子的一切,從讀書、考試、升學到就業、買房、結婚、生子,無所不包。僅僅摁住升學“送新”一環,就能改變孩子“長不大”的人生鏈條嗎?而且,短短幾小時、幾天的獨立報到,就能提升學生的獨立意識、自理自立能力嗎?
所以,對于“獨立報到”,還應關注的是:新生獨立報到后又如何。
一是“朝前看”,高校年年推動“獨立報到”,但接下來有無培養學生獨立性的常態性措施?
有教育專家稱,“大學新生進校后普遍不知道怎樣安排自己的時間,管理自己,規劃自己的未來”;且現實中“因無媽媽照顧,名牌高校大學生退學復讀”、“大學生將臟衣物寄回家清洗”之類新聞頻發……這些雖不能證明高校不重視學生獨立性的培養,但至少表明,高校在培養學生獨立性方面缺乏清晰而系統的辦法,成效不明顯。
不管哪個時代,大學都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獨立報到”僅僅是培養學生獨立意識的第一步,學生獨立性的培養,還應貫穿于整個大學過程,體現在大學四年的每一天。這不僅是重視,更應形成制度安排。
二是“往后看”,高校的“獨立報到”活動,把中小學生獨立性差的問題曬在了陽光下,由此反思不斷,但年年活動年年反思,有無解決中小學生獨立性差的路徑圖?
從心理學說,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應從娃娃抓起。如果不從源頭解決問題并扭轉中小學生獨立性差的痼疾,大學新生“獨立報到”之類新聞,可能還會年年出現。
孩子是家庭、國家、民族的未來,而孩子的獨立、自立,則是不亞于知識和技能的重要素質。提升孩子的獨立性,刻不容緩。
對于入學“送新”,高校大可請家長“留步”,但高校也應“邁步”,為孩子的獨立自立“補課”;更關鍵的是,家長、學校、社會應該“放手”,用自由的空間為孩子獨立自立“補鈣”。但不管“邁步”還是“放手”,都須盡早邁出實質性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