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
潘新和:福建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學閱讀與語文教育博士點學科帶頭人,國際漢語應用寫作學會副會長,福建省寫作學會會長,福建省高考語文命題專家組、評價組組長。
不是“題目告訴你要寫什么,你就寫什么”,不贊成命題者給的材料觀點,寫駁論的文章,照樣能得滿分。
現在的高考評卷已經越來越開放,特別欣賞有自己見解的作文。駁論必須從材料中引申出來,而不能撇開材料,另起爐灶。學會了通過分析來說理,是奔著60分以上甚至滿分去的。
駁論文怎么寫
第一招
分析矛盾——首先尋找材料的對立面。
第二招
分析原因——告訴讀者為什么會有這些矛盾,挑幾個原因來寫。
第三招
分析條件——告訴讀者,我的論點是在這些條件下才成立,別忙著反駁。
據報報道 ,和高考作文題觀點“抬杠”,也能得高分?至少福建省高考語文命題專家組、評價組組長、福建師范大學教授潘新和,就是這么認為的。
潘新和4日在廈門一中教授如何寫議論文,他說,現在的風向標是:老老實實地順著命題者給的材料來論證,大多也就得個四五十分,但是,和材料觀點“抬杠”,寫駁論,那么,就“奔著60分以上甚至滿分去的”(高考作文滿分70分)。
這其中的區別是:前者是傳統的論證文——只選擇符合自己論點的論據,“自圓其說”,是不講理的;后者是駁論文——看到觀點可能出現的對立面,駁人駁己,是“講理”。
他因此號召高考考生們拋棄論證法來寫議論文,取而代之用駁論法。現在高考作文題基本上都是以議論文形式出現。
潘新和被稱為是福建語文界的三大俠客之一,因為對議論文傳統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的批判而聞名。
批
單純堆砌論據不是好作文
潘新和在當日題為《議論文怎樣立意、說理》的講座中,首先痛批了2011年福建省的一篇高考滿分作文,認為它“不講理”。
當年福建高考作文題給的是袁隆平材料,袁說:“工作”讓工作的人有個好身體,讓工作的人有個夢想。這篇滿分作文就是傳統的議論文寫法:作者順著材料,首先確定自己觀點:熱愛便會產生創造力,接著,旁征博引正反論證觀點:熱愛造就創造力,今天的人沒有熱愛,只追求名利,因此沒有創造力。
潘新和反問:熱愛便有創造力?現實中,很多的熱愛產生不了創造力。但是,作者不管讀者信不信,片面地抓住某一觀點,對和自己觀點不一致的,視而不見。
潘新和說,這樣論證性的議論文只是“自圓其說”,就是“不講理”。
他還批評了論證法的備考方法:準備一大堆材料作為論據,再根據論點往其中套。
這點在那篇高考滿分作文也表現得淋漓盡致,不到800字的作文里,作者引用了一大堆大人物的話,“拼命堆砌論據”。
潘新和甚至認為,它之所以能得滿分,一個原因是改卷老師“巨大的心理壓力”——旁征博引的論據顯示這位學生似乎看了不少的書,一些書可能連老師都沒讀過,所以,“這么勤奮的學生,該給多少分,老師,您看著辦吧”。
在潘新和看來,這篇“不講理”的作文,充其量也就能得四十多分。
挺
有獨特見解才能得高分
潘新和說,議論文不能論證,而要駁論——通過分析各種矛盾等來“講道理”。他以2012年福建省高考的另一篇滿分作文為例,來說明議論文如何“講理”。
那年的作文題圍繞著馮驥才的話展開,即“運動中的賽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內看你使用了多少時間;人生中的賽跑,是在有限的時間內看你跑了多少路程。”
這篇被潘新和樹立為正面典型的滿分作文以《人生的賽跑》為題,作者首先和命題者“抬杠”:人生的賽跑,其實不在你跑了多少路程,而在于是否過得有意義。接著,作者一層層地講理,例如人生賽跑有時好比雷鋒和一個長壽的惡人;一些人在賽跑中懂得放慢腳步,欣賞沿路風景,遠比執著于賽跑累得滿頭大汗的人有意義。
潘新和說,這篇滿分作文給我們一個信號:不是“題目告訴你要寫什么,你就寫什么”,不贊成命題者給的材料觀點,寫駁論的文章,照樣能得滿分。
潘新和說,現在的高考評卷已經越來越開放,特別欣賞有自己見解的作文。當然,他強調,駁論必須從材料中引申出來,而不能撇開材料,另起爐灶。
潘新和認為,一般論證性的議論文,充其量也就能得個四五十分,但是,學會了通過分析來說理,是奔著60分以上、甚至滿分去的。
【支招】
寫議論文得“眼睛帶刺”
如何用分析來寫講理的議論文?潘新和教了三招。
第一招:分析矛盾——首先尋找材料的對立面,以“知識就是力量”為例,有知識就有力量嗎?許多人有知識沒有力量,讀死書的人,什么力量也沒有。
第二招:分析原因,告訴讀者為什么會有這些矛盾,挑幾個原因來寫。
例如“近墨者黑”的論題,它對立面是“近墨者白”,或“赤”,因此不能武斷地說“近墨者黑”,那么,就要分析這些現象背后的原因。
第三招是分析條件,告訴讀者,我的論點是在這些條件下才成立,別忙著反駁。
總之,按照潘新和的方法,一個駁論文的構成是:開頭提出揭示矛盾的論題,如創造基于熱愛,但是,熱愛未必就會有創造;中段分析論題,包括矛盾、原因和條件,創造也需要有天資、學識、勤奮、信心尤其是想象力、創造力;最后得出結論,如創造需要先天、后天,主觀與客觀等,缺一不可,否則功虧一簣。
潘新和認為,如果學生的眼睛從此帶了刺,勾住每個論題、命題觀點,學會運用分析矛盾、原因、條件等方法來說理,那么,這樣的駁論文肯定得高分。
【反響】
學生:這簡直是顛覆
這個傳授高考高分作文秘訣的講座,照理說,應該讓高三學生聽,但當日參加講座的是高二學生,有人說,怕引起高三學生思維的“混亂”。
當日聽完講座,一位男生說:這簡直是顛覆!在被問及他是否敢用駁論法來寫高考議論文時,他說,我可不敢冒這個險,要是遇上保守的改卷老師,那不就要“壯烈犧牲”了嗎?
老師:發散思維很重要
廈門一中高中語文教研組的老師們說,已嘗試駁論文的寫法。
廈門一中語文教師戴祖武說,駁論文的實質其實就是發散思維,我們努力讓學生明白:任何議論文,實際上是一道辯題,都有正方反方,當你選正方時,心中還有反方,要多層次分析論題。總之,要以理服人,趕在讀者反駁論點之前,把別人可能反駁你的各種可能指出來,然后一一否定,“封住他們的嘴”。
戴祖武認為,種種跡象表明,福建高考好作文的風向標,慢慢地在朝駁論文方向變化,不再追求華麗語言和堆砌的論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