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來鳳縣一所中學為考上清華的狀元畢業生立塑像,在遭受一片質疑聲后,這幾天拆除了塑像。人們指責該校 “將教育的目的扭曲為分數為神”,感嘆“這樣的眼界和頭腦,貽笑大方”。狀元塑像是拆除了,但是塑像背后的“分數至上”情結何時能解開?農村學生何時能擁有成才的 “立交橋”,而不是嘗盡學業的千辛萬苦,擠在通往重點大學這一根獨木橋上?
膜拜狀元學生,到了為其塑像的地步,看似滑稽的舉動,實則包含無奈與沉重。來鳳縣屬國家重點貧困縣之一,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240元,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該縣農村貧困發生率達到42%,比全國平均高出25個百分點。對于像來鳳縣這樣貧困地區的孩子來講,勤奮讀書、考上大學依舊是改變人生軌跡的最好途徑。否則,他們只能早早離鄉背井外出謀生,到沿海發達地區當打工仔、打工妹。所以,當地將有限的財力集聚起來,建“縣中”,希望給農村學生鋪設比較順暢的升學之路。但是,因為背負太多期盼,學生們的升學之路大多走得艱辛——早上“聞雞起舞”,晚上十一二點睡覺;住宿生活半軍事化管理,學生整天埋頭書堆和題海,幾乎沒有娛樂、鍛煉時間。每年高考(微博)時節,在這類學校,總會有一些“雷人”新聞曝出。例如,教室里張貼“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考過高富帥,戰勝官二代”之類的勵志標語;又如,一個班的學生在教室里邊學習邊吊氨基酸鹽水。
少一點高考雷人新聞,就要切實為“縣中”學生減負。減負,并不是喊幾句“樹立先進教育理念”、“扎實推進素質教育”之類的口號就可以實現的,而是一項系統工程。首先要從提高貧困地區基礎教育質量做起。城鄉差異導致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的基礎教育存在巨大差距,農村孩子能考上“縣中”的很少,而能從“縣中”考入重點大學、名牌大學的更是鳳毛麟角。重點大學的自主招生改革已進行了十多年,著眼于選拔學業出眾且素質優異全面發展的學生。一個貧困地區孩子,如不能從小學開始接受良好的基礎教育,是很難全面發展的,也就很難進入自主招生的“法眼”。在這樣“先天不足”的環境下,我們或許不難理解,為什么縣中出了一個北大、清華學生,學校和當地會如此大張旗鼓宣傳。所以,我們應更多關注貧困地區孩子的教育問題,特別是基礎教育,加大資金投入,健全師資配備,讓教育的城鄉差異不斷縮小。
成才,并非只有考上名校這一條出路。邊遠地區的學生需要更多成才的“立交橋”。“縣中”的大部分學生,會考入二本、三本院校或高職高專,如果有關部門能夠給予這些院校更多的投入、扶持和關注,鼓勵他們結合社會需要辦出特色,那么學生從這些院校畢業也能順利找到工作,得到較高的“教育回報率”。此外,在大城市得到很好實踐的成人高校、專升本等升學制度,也可以在邊遠地區廣泛推行。
還有更深層次的問題——城市化進程中,鄉村教育何去何從?80多年前,陶行知先生評價“中國鄉村教育走錯了路”——“他教人離開鄉下向城里跑”,“他教人羨慕奢華,看不起務農”等。如今,這些問題依然存在,且愈演愈烈。拆除狀元塑像后,我們要思考:如何探索適合農村實際的教育發展之路,讓農村孩子有多樣的教育選擇,有機會實現多彩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