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頂端,肩負著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創新創造的重要使命,是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應對全球人才競爭的基礎布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可以說,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務。
創新的要素很多,我認為以下三種要素應引起特別重視:
養成科學精神
科學的本質是發現真理,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科學精神是科學的靈魂,形成于探索和認識自然規律的過程中,體現為把追求真理作為人生的目標和價值,耐得住寂寞和辛苦,專心一致、解放思想、求真務實等。科學精神的培育,同人的素質提升一樣,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
南京林業大學作為一所百年老校,具有培育科學精神的深厚土壤,尤其注重以老一輩優秀學者為榜樣,繼承弘揚科學精神,提高研究生科學素養。例如以鄭萬鈞先生為代表的一批學者,歷時近十年,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發現并最終命名水杉,成為20世紀世界植物界最偉大的發現;以陳岳武老師為代表的幾代南林人,在福建洋口林場,歷經60多個春秋潛心科研,創造了“世界杉木看中國,中國杉木看洋口”的驕人業績,成就了“洋林精神”,真正把文章寫在了中國大地上。
歷代學者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是學校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們為學校夯實了嚴謹樸實、追求卓越的優良學術傳統,使科學精神凝結到學校的制度規范中,融入研究生的精神血脈中,體現在日常科學研究過程中。
掌握科學研究方法
通過學位論文的選題、開題、實驗設計與開展、結果分析和凝練、學術表達等一系列具體培養環節,可以讓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從而走上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道路。為此,學校著力構建了“高峰學科引領,多維協同驅動”的林科研究生培養新模式,形成了“學科—團隊—項目”深度融合科教育人、“基地—導師—課程—國際交流”國際聯培育人和“政府—企業—高校”同頻的全產業鏈育人體系,顯著提升了研究生自主聚焦真問題、開展真研究的能力。
學校精準把握“新的工科專業和工科學科的新要求”,結合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需求,改造升級傳統工科專業,增設新專業,促進學科與最新技術相融合、與行業需求相結合,完善原有學科知識體系、更新學科生態結構,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構建了面向未來的、以林為基礎的生態文明學科人才培養體系,著力引導研究生掌握交叉學科的科學研究方法。
一方面,把學生數理化生的地基打好。所謂“地基”就是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如生物學的學生,要對遺傳學、基因知識和技術等有深入了解。另一方面,引導學生跨專業,從別的學科獲取研究方法和技術。
具備良好創新思維
中國的學生特別是研究生,最需要補充兩樣東西——批判思維和想象力。
著名教育哲學家、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謝弗勒認為,“批判思想在教育活動的概念和組織中是第一重要的”。讓學生沒有疑問的教師未必是能夠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好教師。善于批判和質疑才能對未知領域提出具體問題,才能為解決問題提供創新方向。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在中國林業史上,楊樹成片林只能在北方栽種。上世紀70年代初,國家林業部從意大利引進了一批原產于美國的南方型黑楊派無性系插穗。我校王明庥院士團隊打破固化思維,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對插穗進行精心培育,終使黑楊在黃淮海平原生長。
近年來,學校高度重視研究生批判性思維和想象力的培養,在全校積極營造鼓勵創新的良好氛圍,讓創新在校園內蔚然成風。學校深入實施基于以林業特色“生態+”的“三融四聯”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努力構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參與,多維協同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共同體,以“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等學科競賽為抓手,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更加緊密結合,讓學生在創新創業中鞏固專業知識,在專業教育中提高創新創業能力,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培養了一大批有擔當、有活力、有情懷的高端創新人才。
(作者系南京林業大學黨委書記)
《中國教育報》2022年04月25日第5版 版名:高教周刊
作者:蔣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