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印發了《關于支持浙江中醫藥大學建設一流中醫藥大學的若干意見》。
《意見》明確,到2025年,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數量、學生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通過率穩居全國中醫藥院校前列,形成中醫師承教育浙江模式,國家級人才增至40人以上,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國家級科技成果獎2—3項,至少有1個學科進入教育部學科評估前10%或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有1家以上附屬醫院綜合實力進入全國同類醫院前10位,完成富春校區建設,學校服務支撐中醫藥強省建設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明顯增強,初步建成特色鮮明、守正創新的一流中醫藥大學。
到2035年,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數量、學生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通過率得到進一步提升,中醫師承教育引領全國,集聚一大批國家級人才,建成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平臺,產出一批重大成果,附屬醫院綜合實力進入全國同類醫院前列,有2個以上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能力、國際化辦學水平全面提升,綜合實力穩居全國中醫藥院校第一方陣。
主要任務:
(一)實施一流學科建設工程。聚焦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學科優勢,通過優先建設和重點投入,顯著提升學科實力,加快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行列。圍繞中醫藥傳承創新戰略需求,突出學科交叉融合與協同創新,對接精準醫學、轉化醫學、智能醫學等新領域,加強醫學與理學、工學、管理學、文學等學科交叉融合,進一步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完善學校主導、學院主建的學科建設機制,加強學科校內評估,大力提升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學科的國際學術競爭力和影響力。(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省財政廳。列第一位的為牽頭單位,下同)
(二)實施一流人才培養工程。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走在全國中醫藥院校前列,建設一批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和一流課程,構建“中醫思維+”的育人模式。全面推進師承教育改革,實施“浙派中醫”人才師承培養計劃,開設本科直博實驗班、中醫師承班。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加快提升在校碩士生、博士生比例。加強拔尖中醫藥人才培養,爭取成為教育部中醫、中西醫結合九年制人才培養試點單位,大力提升高層次人才培養能力。加大訂單式、定向式本土化鄉村醫生培養力度,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新時代基層醫生培養模式。(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省人力社保廳、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管理局〕)
(三)實施一流科研推進工程。實施重點研究基地建設計劃,爭創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創新平臺,參與相關領域省實驗室建設,推進省級重點實驗室建設。聯合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浙江省中藥研究所等力量,打造高水平中醫藥科學研究平臺。推進浙江省中醫理論現代化研究所建設,與中國中醫科學院聯合籌建數字中醫研究平臺。深化對“浙派中醫”和“浙產中藥”的研究,著力提高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學原理的能力。加大對中醫藥領域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高水平中醫藥科技成果,提升沖擊國家科學技術獎的硬實力。加強協同創新,推進中醫藥健康科技產業園和技術轉移中心建設,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改革科研評價制度和激勵機制,營造濃厚的創新氛圍和良好的學術環境。(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委編辦、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管理局〕、省藥監局)
(四)實施一流師資引育工程。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增強學科發展動力,加大院士、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國家岐黃學者、國家級教學名師、省級名中醫等高層次人才的引育力度。支持申報省“鯤鵬行動”計劃、省海外引才計劃等人才工程,加快中醫藥高端人才集聚。強化中醫藥青年人才和博士后等后備人才儲備與培養,爭取5年內具有博士學位的專任教師占比達到80%以上。實施名中醫人才“納賢計劃”,吸引確有專長的民間中醫高手參與中醫藥人才培養和學科專業建設。加強學科團隊建設與引進,推動國家級創新團隊、國家級教學團隊建設取得新突破。(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省委組織部〔省委人才辦〕、省財政廳、省人力社保廳、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管理局〕)
(五)實施一流附院打造工程。著力打造中醫醫學高峰,加快提升附屬醫院核心競爭力。重點建設10個左右區域領先、國內一流的中醫或中西醫結合重點???,爭取國家中醫醫學中心、區域醫療中心、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等項目立項。加大直屬附屬醫院建設力度,加快改善辦院條件。創新體制機制,加強同質化管理附屬醫院建設。發揮學校龍頭作用,加強非直屬附屬醫院、教學醫院建設,進一步完善醫教研協同體系。推進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浙江省名中醫研究院和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著力提高重大疑難疾病、常見病、多發病的臨床療效和中醫藥服務能級。(責任單位: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管理局〕、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杭州市政府)
(六)實施一流設施提升工程。立足一流中醫藥大學建設發展需要,完善校園布局規劃,優化校區功能定位。通過盤活辦學資源,推進富春校區建設。適應“互聯網+教育”發展趨勢,建成物理空間與網絡空間一體的智慧校園基礎設施體系,深入應用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管理服務的深度融合,數字化改革走在全省高校前列。支持學校建設人才公寓。(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廳、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杭州市政府)
(七)實施一流對外交流工程。深化中醫藥國際交流,加強與國外高水平大學、研究機構的合作,積極爭取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推進國際化內涵發展,成規模招收來華留學生的專業達到10個以上,爭取成為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打造“留學浙中醫大”品牌。加大海外中醫藥中心建設力度,推動特色服務出口基地(中醫藥)和浙江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服務進出口基地建設,拓展中醫藥技術研發出口領域,促進“互聯網+中醫藥服務貿易”新業態發展。實施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計劃,建設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省商務廳、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管理局〕、省外辦)
(八)實施一流黨建統領工程。加強黨對學校工作的全面領導,深入實施“紅色根脈強基工程”,大力推進高校黨建“四個融合”行動和“抓院促系、整校建強”工程。不斷提高學校黨委的引領力、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黨員干部的執行力和師生員工的凝聚力。加強變革型組織建設,著力提高領導干部塑造變革、爭創一流的能力和水平。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層層壓實黨建工作責任,力爭成為全國黨建工作示范高校,新時代高校黨建示范創建和質量創優工作走在全國中醫藥院校前列。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確保校園意識形態安全,建成省級文明校園。扎實推進清廉學校、清廉醫院建設。(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省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