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通知,決定開展全國高校書記校長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此次專項行動的背景,是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非常嚴峻。教育部還特別點名了新建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院校(含本科層次職業院校),給出了具體數量指標,要求他們堅持實地走訪為主,“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每所學校書記(校長、院長)正職共拜訪用人單位原則上不少于100家。
做好、做實畢業生的就業工作,解決畢業生就業難的根子還是在學校培養上。每年畢業生就業都似乎是一個挑戰,但最終都還是大體就業。一定程度上,這反映了畢業生就業難是一個摩擦性與結構性的問題。
所謂摩擦性,源于摩擦性失業的概念。摩擦性失業是指技術性原因引起的失業,即經濟在調整過程中,或者由于資源配置比例失調等原因,一些人需要在不同的工作中轉移,在等待轉移而產生的失業現象。而所謂結構性,同樣源于結構性失業的概念,主要是由于經濟結構(包括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地區結構等)發生了變化,現有勞動力的知識、技能、觀念、區域分布等不適應這種變化,與市場需求不匹配而引發失業。簡單地說,就是學校教的和市場所需不匹配。
高校畢業生包括了研究生、本科、專科等學歷層次,這種不匹配在專科、高職、高專畢業生身上更加突出,而這些以高技能型人才為培養目標的畢業生正是就業的重點難點。2021年第一季度全國招聘大于求職“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顯示,制造業崗位存在較大的用工缺口,在新進排行的29個職業中,有20個與制造業直接相關,占比近七成。這當中,一部分原因是一些產能比較落后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雖然工資不算低,但工作條件或工作環境較差,缺乏成長空間,故缺乏吸引力。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一些新型制造業所需的技能,市場無法提供。這就是一個教學內容與市場所需的銜接問題。
通過走訪企業,學校可以深入開展社會需求調查,深度了解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認真分析所在行業的發展趨勢和人才需求形勢,不斷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
不過,用有限的學校科目去適應無限的市場需求,想要學生一開始就成為合格的技術工人,本身是非常難的。在這個問題上,不妨轉換基本思路。
職業教育教授必備的職業技能、知識、訓練,從而建立足夠的實際操作能力,這一切的前提是學生有清晰的職業路徑,知道自己畢業要做什么。但學生十八九歲填志愿的時候,就都能設計好清晰的職業路徑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很多職業教育序列的學生就覺得,自己學到的只是一些皮毛,很多東西學了也沒用,不值得讀幾年。
職業教育應該伴隨就業的整個過程。既然初級崗位不需要技能,不妨在短時間的一兩年完成基礎課程后,讓年輕人先就業,畢竟,從實際操作的角度出發,最好的學習場所是工廠而不是大學。
這些進入工廠就業的學生,如果愿意深造,可以回到校園繼續學習。有了職業經歷、有著明確上升意愿的學生,自然知道要學什么。在學校學分制之下,他們可以根據職業發展需求,精準地選擇自己所需的課程。
社會職業發展紛繁復雜,只有這種能靈活伴隨職業發展、按需求學的模式,才能真正適應個人的、社會的發展需求,最終解決大學生就業中的摩擦性問題與結構性問題。 □ 劉遠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