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運動期間,左宗棠在我們蘭州也開辦了機器制造局和織呢局,也是中國近代工業的先驅。”
“林則徐當年到蘭州,還經過離咱們榆中校區不遠的三角城呢。”
……
在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崔明講授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堂上,除了耳熟能詳的教學案例,還穿插了很多發生在本地的故事,讓學生們覺得新奇,也有了一種“歷史就發生在我身邊的感覺”。
近年來,蘭州大學積極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把“大思政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展思政課“提質創優”工程,大力推動思政課守正創新,實現課堂教學、網絡引領、實踐教育的有機融合,增強了思政課的吸引力和親和力。
思政課流淌師生心間
小提琴、二胡、鋼琴齊上陣,一首深情款款的《我和我的祖國》歌曲快閃讓課堂瞬間“暖”了起來。這其實是蘭州大學藝術學院學生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上的一個場景,授課教師李曉莉結合藝術學生專業特長,讓同學們接受了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
“那是我進入大學以來第一次跟大家一起合作表演,向祖國真情告白。”該校藝術學院2019級學生劉學英從此愛上了思政課。
思政課最主要的是潤物無聲,實現思想引領。為上好這門課,李曉莉專門設計了學生學習需求和課程意見調查問卷,結合不同專業,為學生“私人定制思政課堂”,引導他們用各自的方式去表達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理解,拉近了思政課和學生的距離。
在增強思想性和理論性的同時,如何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這是思政課教師一直思考的問題。
“理想才是最好的化妝品,本領才是最棒的美顏相機……”教授李東坡做起了講臺上的“段子手”,他在上課時對當前流行的熱門名詞信手拈來,倡導學生“不做‘佛系青年’,要做‘馬系青年’”,課堂充滿了歡聲笑語。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為切實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和效果,蘭州大學建立了校領導為思政課教師做助教工作制度,除參與講課外,校領導還要與思政課老師共同備課、研討,參與到思政課的課程教學設計、課程內容銜接、重點難點問題研判等過程中,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
近年來,蘭州大學不斷推動思政課提質創優,探索形成了示范“講”、集體“備”、精心“教”、深入“研”、強化“賽”、合力“上”的“六位一體”的思政課教學模式,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如春風雨露,深度融入了師生學習生活。
此外,學校連續3年舉辦“課程思政”競賽,3000余門專業課、225門通識教育課、82門在線課程實現了“課程思政”全覆蓋,產生了一批富含思政元素的線上和線下“金課”。
提升課程“含金量”
2019年10月,在第三屆全國高校大學生講思政課公開課展示活動總決賽上,經過激烈角逐,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李金玲所講授的《可愛的中國、可愛的人》獲得了大賽一等獎。
“從主題到框架,從案例到表達,大學生講思政課于我而言是一次從‘要我聽’到‘我要講’的角色轉換,更是一次眼界的開拓和成長的歷練。”談及這次經歷,李金玲仍記憶猶新。
實際上,從“聽思政課”向“講思政課”轉化,蘭州大學一直在探索。蘭大學生已連續3年斬獲全國大學生講思政課公開課一等獎。“大學生講思政課,促進了思政課教授內容和講課模式的創新與發展,也提高了思政課的吸引力與感染力。”指導教師李睿說。
思政課只有融入學生日常生活,才能真正實現入腦入心。馬克思主義學院從供給側探索推動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讓科研成為教學的“源頭活水”,推動思政課教學走進網絡新空間,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思政產品,不斷提升鑄魂育人核心課程的“含金量”。
近年來,蘭州大學思政課教師還在網絡APP推出“‘坡’有道‘莉’印象思政課”,同時聯合“學習強國”甘肅學習平臺推出《頗有道理》理論宣講節目,以網絡化、可視化、便捷式方式做到了多維實時互動,理論在流量中“火”了起來。此外,通過深入挖掘隴原大地蘊藏的“精神富礦”,做成的“重溫紅色歷史、傳承奮斗精神”系列短視頻,網絡瀏覽量超10萬人次……
“這種形式更易產生共鳴,要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傳播價值觀。”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楊志超說。
崔明主要研究西北黨史黨建,他會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帶到現場教學,同時也會加入最新的學術前沿知識,“一門有含金量的‘金課’是源自課本,高于課本,最后又回歸課本,要讓學生有知識的獲得感,所以教學和科研一定要打通結合。”
“別樣思政”受歡迎
從西路軍戰士到八步沙“六老漢”,再到援鄂抗疫英雄……近年來,蘭州大學不斷開發別樣思政課,把紅色文化資源作為最生動的素材,把火熱社會實踐作為最真實的教案,把偉大時代成就作為最權威的注腳,政策方針、國情時政、社會實踐等被帶到了大學生思政課堂,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講出了青年人愛聽、能懂、愿行的“時代味”。
“思政課大多給人以枯燥而單一的印象,別樣的思政課,讓我們有幸與時代楷模、治沙英雄近距離接觸,傾聽他們的故事,很受鼓舞。”聽完八步沙“六老漢”的事跡,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6級學生張迎深有感觸。
此外,以微課堂形式的“別樣思政”同樣受歡迎。學生黨員宣講團和“青馬”宣講團成員從朋輩教育的角度講述黨史;保衛處工作人員、宿舍樓長圍繞安全和健康的話題,鼓勵大家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退伍大學生講述自己報國從軍的經歷……“大學思政教育是一個‘見賢思齊’的過程,這有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輔導員任振宇說。
“近年來,我們推出了思政課‘社會大課堂’,就是要讓思政課不僅在課堂上講,也要在社會生活中來講。”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蔡文成介紹,近年來,馬院教師通過走進社區街道、農村鄉村、紅色基地等,共開展理論宣講2000余場次,總受眾超過20萬人次,讓思政課堂走出校門,走進了社會。(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尹曉軍 通訊員 王耀輝)
作者:尹曉軍 王耀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