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65歲的掃地阿姨,僅僅讀過四年小學,大半輩子都在田間務農,她該如何躋身大學老師行列?這個乍一看有些荒誕的題目,如今有了現實的答案,那就是簡簡單單的兩個字:勞動。
這位掃地阿姨叫做劉珍華,在湖南吉利汽車職業技術學院做了7年保潔員,因工作認真負責,多次受到表彰,還被學院評為優秀先進個人,如今更是被聘用為該校勞動教育實踐課的指導老師。然而此事卻在網上引發了不少質疑的聲音:從學歷來說,一位小學四年級文化的掃地阿姨,即便保潔工作做得再好,顯然是沒有資格去教育學生的。而在逢進必考、凡招必考的今天,也顯得校方在聘用程序和錄用標準上過于隨意。
評判掃地阿姨究竟是否有資格做老師,我想關鍵在于她能否妥善完成自己的教學工作,而劉珍華的勞動教育實踐課就是在農場帶領學生種田務農。據悉,湖南吉利汽車職業技術學院數年前開設了20畝地的“開心農場”作為勞動基地,全校師生卻對種田并不擅長,劉珍華有著豐富的務農經驗,常常主動到“開心農場”指導大學生們如何種菜,她將自己幾十年的農業生產經驗編成順口溜:“翻地翻得深,泥土變黃金”“地靠人來養,苗靠肥來長”。不僅好記,而且很實用,大學生們都很喜歡她,常常向她請教。
應該說,雖然劉珍華的身份是一名掃地阿姨,但她被聘用為老師的根本原因是其農民的身份和經歷,是她在田間耕作的經驗和技術,以及她樂于傳授、善于教學的意愿和能力。相信校方在討論研究聘請劉珍華為老師時,也是慎重考慮了這一點,而并非是隨意將一名保潔員推到了教師崗位。
還有質疑聲認為,劉珍華老師任職的學校是一所汽車職業技術學院,大量課程想必都是汽修實踐,并非是只顧書本忽視勞動,是否一定有必要通過種田務農,來培養學生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呢?我想,汽修和務農課程并非是喧賓奪主,顧此失彼的關系。目前該校每周只有一節在農場務農的課程,并不會影響到學院的本職教學,又能讓學生們適時的走出修理廠房,在清新的空氣中與自然互動,感受勞動的樂趣,寓教于樂又有何不可呢。
教師崗位是神圣的,教師工作也是嚴肅的,既需要教師有著真才實學,也需要保證師風師德。劉珍華既然滿足這兩點,校方大膽破格聘用就不算失格。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發布,該意見提出,要采取多種措施,建立專兼職相結合的勞動教育師資隊伍。從此來看,掃地阿姨成為老師,正是對這份意見精神的貫徹,也體現出校方對勞動的尊重,以及對勞動教育的重視。
不拘一格降人才,我們相信掃地阿姨劉珍華在走上教師崗位后,通過身體力行,可以給學生做了一個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好榜樣。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這樣唯才是舉、人盡其才的舉動,幫助職業教育進行有益的探索與創新。
作者:泊南
《南說評論》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