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考”“包過”“好就業”甚至可以“掛靠”賺錢——如此“穩賺不賠”的“碳排放管理師”,你心動了嗎?如今,市面上充斥著諸如此類的“碳排放管理師”的招考宣傳廣告。然而,在不少消費者交費報名后,卻遭遇了一些培訓機構虛假宣傳、客服失聯、無法退款等諸多問題。據報道,近日網絡投訴平臺收到了大量針對提供“碳排放管理師”證書培訓業務的培訓機構的投訴。
客觀來講,目前很多群體尚且處于對“雙碳”“碳排放”等概念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因此自然很難厘清“碳排放管理師”的具體職業性質和從業內容。在“雙碳”目標的推進下,2021年3月,人社部公布了碳排放管理員等18個新職業信息。“碳排放管理員”與“碳排放管理師”看似相同,然而一字之差就迷惑了眾多“門外漢”。前者是具備國家職業資格的正規職業;而后者僅為培訓學時證明,只能證明該學員曾參加過項目培訓,并非職業(執業)資格類證書。
細數過往,培訓機構打著“免考”“包過”的幌子,“掛羊頭賣狗肉”組織含金量較低的資格證考試欺騙消費者早已不是個例。如今的“碳排放管理師”也不過是機構換湯不換藥的老套模式。對職業名目的混淆認知、個別招聘單位“唯證書”的不良風氣、輕松高薪的廣告宣傳,都精準狙擊了消費者的消費痛點,培訓者以此拿捏住了消費者的需求心理,重重誘惑之下,自然有人買單。
眾多培訓機構敢于如此堂而皇之地虛假宣傳,細究其因,是高昂的收入回報和缺少嚴厲的懲罰措施所致。面對市場上層出不窮的“包過”機構,想要打破虛假宣傳資格考試的現狀、有效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還需要有關部門細化權責,重拳出擊。具體可通過對現有的培訓機構資質進行核查,對不具備相關培訓資質的培訓機構進行統一處罰處理;利用大數據搜索、關鍵詞捕捉等技術手段對全網全平臺的廣告投放端口進行排查,斬斷虛假廣告的傳播鏈條。此外,還要加大國家職業(執業)資格類證書名目的查詢途徑宣傳,規范相關考試科目的招生信息和報考渠道。多個端口協同把關發力,才能共同維護職業資格考試的清朗空間。
(劉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