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校800余年的英國劍橋大學首次將目光投向中國,這一次是山東青島。
2月9日,劍橋大學、山東大學和青島市人民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三方將共建創新轉化學院和國際創新轉化教學實踐基地。據悉,這是劍橋大學在中國首次以官方名義簽署的合作備忘錄。
對這座著名的北方海濱城市而言,此舉僅是其引進名校資源的一處縮影。從2011年至今,青島已持續引入29所國內外知名大學,僅2016年就有11所大學先后入駐,其引進大學的力度與規模位居國內同類城市前列。
昔日青島以坐擁國內七成海洋人才而著稱,如今,伴隨“高校朋友圈”日益擴容,其教育資源的布局愈加寬廣。
“城市孕育了大學,大學滋養了城市。”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李群如此解釋。
敞開門迎大學背后,一座城市的發展之道尤為引人注目。
痛點:不得不做,非做不可
1929年,教育家蔡元培曾說:“青島之地勢及氣候,將來必為文化之中心點,此大學之關系甚大。”但這座城市的主政官員不得不直面青島一度遭遇的尷尬。
來自青島市委高等學校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高校工委”)的一項統計顯示,2015年,全國15座副省級城市中,青島的GDP位列第7,而擁有的高校數量僅居第12位,GDP落后于青島的西安擁有73所高校,而青島僅有25所。
“大學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一流的城市一定要有一流的大學來支撐。青島的高等教育規模和實力應與其經濟總量和城市地位相匹配,以支撐城市發展的后勁。”青島市委高校工委書記、青島市教育局局長鄧云鋒坦言。
這遠非全部。
事實上,隨著這座城市空間格局的拓展和轉型之需,“求才若渴”已成為各方共識。
根據國務院批復的《青島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到2020年,青島城市格局將得以極大拓展,城區的放大將帶來人口規模的增長和產業規模的提升,同時意味著對高等教育需求的增加和承載能力的提高。
而轉型業已成為這所建制126年的城市亟須攻克的重要發展課題。當前,青島市委市政府將藍色引領作為經濟發展主導戰略,全力打造“三個中心、一個基地”,引導青島從制造業為主的現代化城市轉型為以高新技術和高端服務業為主的國際化城市。
“不得不做,非做不可。”鄧云鋒這樣描述青島吸納高校資源的急迫程度。2011年,青島密集引入國內外大學之舉正式拉開帷幕。截至目前,已簽約引進的29所大學中,不乏有大學選擇青島作為首次在外辦學地。
“我們選擇青島,很重要一點是根植于這座城市開放包容的文化。”上海財經大學青島財富管理研究院執行院長姜暉介紹。成立于2014年年底的該學院是上海財經大學在異地設立的首個研究院,校長樊麗明期待借此實現財經文化的“南水北調”。
2016年9月成立的復旦大學青島研究院,同樣是復旦大學在上海地區之外設立的首個研究型教育園區。
支持力度大同樣是吸引眾多知名高校的重要原因。2016年2月,青島市政府正式出臺《關于加快引進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被視為政府務實之舉。
意見嚴格規定引進高校的條件:國內外知名高校,境內大學原則上應為國家“985”“211”工程大學或國內專業排名前5名的高校,境外大學原則上應為世界一流大學或擁有一流學科。
之所以設定“門檻”,青島市委高校工委綜合處處長李曉元解釋:“我們本著優中選優的思路,希望能把真正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吸引過來。”
意見出臺前,李曉元和同事們四處奔波,上門談合作;意見出臺后,主動找上門的國內外高校絡繹不絕。
“沒有高水平的大學撐不起高水平的城市,這件事青島現在不做,未來將失去發展機會。”青島市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冷靜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