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根據廣東省社科院、省情調查中心發布的《2017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報告》,從絕對數量看,廣東省高校數、專任教師數均在全國領先,但從生師比、高級職稱教師比例、科研投入等反映辦學質量的數據看,廣東高等教育水平仍待提升。有分析指出,廣東高校總數排名全國第二,但是多而不強,質量有待提升。
這與公眾的觀察和感覺應該是一致的。統計顯示,廣東高考狀元報考去向與全國各地一樣,首選是清華、北大,這是考生和家長拿腳投的票。近年來,各地高考狀元多了一個去向,就是香港。而廣東省內各地的狀元基本上把廣州的中山大學、華南理工當做本地的北大、清華,作為不去北京的第二選擇。這說明,廣東高校水平在全國屬于第二層次。
其實,問題不在廣東高校在全國排名多少,關鍵是全國還沒有高校敢與北大、清華爭綜合排名的一二,也沒有地方敢與北京爭高校質量的第一。這是歷史淵源和體制決定了的。換句話說,以高校發展歷史來看,全國其他地方要在高校發展水平上趕上北京,不僅需要時間,還需要改變目前的資源分配體制,這不只是辦學體制。
因此,廣東高校要比較的可能是浙江、江蘇、山東、湖北、四川等這些地方。數據顯示,至2016年底,廣東省高校數、學生數、教師數等絕對數量均在全國領先。高等學校總數為143所,僅次于江蘇省的162所,與山東省并列第二。廣東省高等學校專任教師數量達98897名,在全國排名第三,僅次于江蘇省的107154名和山東省的104724名。
如果把同樣的指標在改革開放之初的數據列出來更能說明問題。雖然沒有數據支撐,但熟悉高校情況的人都知道,廣東高校發展離不開全國的支援。某種程度上,是廣東的經濟優勢吸引了全國各地尤其是湖南、湖北、川渝等地師資“孔雀東南飛”。
據報告分析,從質量數據看,廣東距離“教育強省”仍有一段距離。如廣東省的“211”和“985”高校數量不足,僅有4所;高校教師數量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比例較低,在全國排第21位;在生師比上不如北京、上海和江蘇;每十萬人口平均在校生的規模低于北京、上海和江蘇。
其實,我一直認為,把一個省的高校、研究機構與北京、上海比是十分不科學的,這兩個直轄市本質上就是一個城市,而不是“省”。不過,即使從該報告看,廣東也只是與江蘇、山東相比,在一些數據上略有差距。
最后,說到要提高廣東高校發展質量,辦法無非是加大投入、合作辦學、引進人才等措施。而深圳和珠海的一些做法值得參考,即本地高校一般,但吸引的國內外高材生很多;本地辦學力量不夠,就與國內外高校合作。前有珠海,后有深圳,一大批海內外名校正在建設中。
(作者系廣東省綜合改革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