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0年起,我國低空空域改革不斷推進,被認為是我國通用航空迎來發展春天的強烈政策信號。此后,各地的通航企業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通用航空也成為許多民間資本關注的熱點。但是,由于底子薄、起步晚,我國通用航空遇到許多“成長的煩惱”。長期以來,農林等通航作業大部分處于虧損狀態,許多通航公司存在飛機老舊、基礎設施薄弱、飛行員緊缺問題。去年12月11日,民航局、財政部聯合印發的《通用航空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正式頒布實施,針對上述薄弱環節給予資金補貼和支持,給通用航空發展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專項資金全面支持 通航發展薄弱環節
民航局對通航的補貼由來已久
據民航局財務司相關人員介紹,自1978年以來,民航局曾根據通航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出臺過一些補貼政策:比如從1989年起對農林作業每生產飛行小時補貼400元,1993年補貼標準最高調整到800元。1996年~2002年,民航局共安排了6億元資金用于補貼通航農林作業。
此次《辦法》的出臺,經過了近3年的醞釀和調研。為了使補貼政策更加科學,民航局財務司前期與民航大學一起做了課題研究,根據通航作業實際收入與保本收入的差額進行補貼,通過補貼市場不能彌補的那部分成本,減少運營損失,促使通航企業自身逐步建立和增強“造血”功能。
此次補貼領域更廣、力度更大
以往的補貼方法單一,作用有限。此次依新《辦法》規定設立的通航發展專項資金涉及領域更廣、扶持力度更大,除補貼應急救援、農林牧漁、工業服務飛行作業外,還支持通航飛行員隊伍建設、更新飛機設備等通航發展薄弱環節。而且《辦法》施行普惠原則,所有在中國境內注冊登記的國有和民營通航企業,均可按規定申請補貼。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飛行作業補貼標準更加科學、精細,將通用航空分為四大類,分別是農林牧漁作業,工業作業(石油服務、電力作業、航空攝影、航空物探、海洋監測、氣象探測、空中巡查),社會事業作業(醫療救護、科學實驗、地質勘探、城市消防)和承擔國家應急救援任務的應急救援飛行作業。其中,對于應急救援作業的補貼力度最大,其次是農林牧漁作業。補貼不再簡單地以飛行小時為標準,而是分別按照固定翼和旋翼飛機不同的起飛全重,依據其不同的成本構成和市場定價情況測算補貼額度。
最高補貼金額達每小時78000元
記者按照財政部網站上發布的《辦法》中的補貼標準進行推算,以在我國農林作業中應用最為廣泛的運5飛機為例,該飛機屬于固定翼、起飛全重2噸~5.5噸類型,在從事農林作業時,每飛行小時可獲得補貼3800元;曾參與汶川抗震救災的中國飛龍通航公司的世界最大直升機米26,則歸入旋翼、起飛全重13噸及以上類型,在從事應急救援作業時,每飛行小時可獲得補貼78000元,而這也是此次補貼標準中金額最高的一種類型。
農林和應急救援成為補貼重點
補貼目的一:讓農林作業通航企業保本經營
“通航農林作業事關國計民生,十分重要。長期以來對通航在農林業中的作用認識不夠充分,農林作業市場不穩定,以前只能靠各地的農業投入和地方政府的一些補貼來維持。但通航企業畢竟不能總是虧本運營。此次出臺的《辦法》,針對各類通航作業的不同特點進行補貼,并向農林和應急救援作業傾斜,讓企業能夠保本乃至微利經營。”民航局財務司相關人員介紹說。
“我們的作業大部分屬于農業飛行,在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的同時,也面臨著農林作業收費低的困境。” 已經在通用航空業摸爬滾打了多年的新疆通用航空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趙景祥說。目前,該公司的運5飛機在兵團內部作業的收費標準大約是每小時4000元,但是實際成本卻達到每小時7500元。《辦法》頒布實施后,將有效緩解通航企業的成本壓力,以促進通用航空特別是農林航空的健康發展。
補貼目的二:促進通航設備更新換代
據民航局運輸司分管通用航空的民航局國防動員辦公室主任孟平介紹,截至2012年底,我國有180多家通航企業,其中約有80%從事過與民生相關的各類農林、應急救援工作,規模較大的企業包括黑龍江龍墾通用航空公司、新疆通用航空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飛龍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等。而即便是這些大企業,在農林作業中也經常要虧本經營。飛機日常的維護成本加上不斷上漲的燃油成本給通航企業帶來很大壓力,沒有資金更新設備,更別提淘汰老舊機型了。
補貼目的三:促進空中救援、醫療救護發展
除了農林作業外,醫療救護飛行近年來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不久前,與999急救中心合作的首航直升機公司飛機從山西將一名重癥肺炎腦炎患兒轉運到北京進行治療,并參與了在北京門頭溝靈山搜救失蹤“驢友”的任務。
直升機救援快捷且不受地面交通條件限制,在國外的發展已經非常成熟,但是在我國卻剛剛起步。
目前,首航直升機公司用來進行醫療救護飛行的飛機主要有EC135和AS350B3兩種,前者每小時的費用約為45000元,后者為30000元。如此高的價格讓許多人望而卻步。“國外保險公司通常會有航空救援意外險,醫療救護飛行的高額費用主要由保險公司承擔。而我國目前還沒有此險種,這在客觀上造成了醫療救護飛行市場的需求很小。這次出臺的補貼政策是我們這個行業發展的一個很好的信號,適度的補貼也會讓救護飛行的價格有所降低,讓更多人受惠。”首航直升機公司副總裁何馳說。
經濟杠桿推動 通航健康發展
鼓勵通航更換新飛機、建設飛行隊伍
孟平介紹了目前我國通用飛機和飛行專業人員的現狀:“截至2012年11月底,我國的通用飛機總數接近1500架,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已經運行了四五十年。很多常用的運-5飛機都經過了八九次大修,維修部門的新成員對這種老機型的配件等可能都不熟悉,容易造成安全隱患。而我國通航企業中目前約有1300名飛行員,其中大部分的年齡為四五十歲,來源也主要是原通航公司和軍航。受資金的限制,通航企業自己培養的飛行員很少。”孟平指出,通航飛機老舊、飛行員緊缺已成為制約通航發展的重要因素。
為了促進我國通航公司淘汰老舊飛機,以提高行業整體服務水平、確保安全,《辦法》特別規定,對通航企業使用機齡較短航空器從事飛行作業的,補貼標準上浮5%~10%。同時,《辦法》將對在補貼年度內完成飛行員初始培訓(不含改裝培訓和復訓)且取得商照的通航企業(除公務機公司外),按單個商照不超過12萬元給予補貼。這將客觀上促進通航企業對飛行員的培養,緩解飛行員緊缺狀況。據民航局財務司相關人員介紹,為減少通航飛行員向運輸領域流動,幫助通航企業留住人才,《辦法》特別規定:通航企業已獲補貼的執照對應的飛行員,自補貼發放年度起從事通航飛行不得少于5年。
鼓勵通航市場靈活發展,減少壟斷
《辦法》中提到,對通航企業為關聯方提供作業服務的,補貼標準下浮。對于這一條,民航局財務司相關人員特別進行了解釋:由于歷史原因,通航企業往往主要為與其業務相關聯的對口機構或公司股東服務,服務對象比較單一。比如,從事農林作業的通航企業對應農業局、林業局,從事石油工業作業的通航企業對應幾家大的石油公司。《辦法》規定下調對通航企業為關聯方提供作業服務的補貼標準,是為了從政策上引導通航企業,鼓勵他們除了做自己的股東和關聯方的業務外,還要積極開辟新的業務領域,從而使通航市場更加靈活,減少壟斷。
更多利好政策將不斷推出
“通用航空這個行業確實很艱難,困難很多,我們通航人這么多年都苦慣了。這次《辦法》的出臺讓我們十分驚喜,終于有一個白紙黑字的政策,能夠對通航進行實實在在的補貼了,我們很高興。”何馳對于新政策的高度評價,代表了許多通航企業共同的心聲。趙景祥也說:“《辦法》無疑會調動全社會發展通用航空的積極性,尤其對處于急需發展通用航空的新疆等老少邊窮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將產生較大的推動作用。”
孟平和民航局財務司相關人員在接受采訪時都特別提到,按照《國務院關于促進民航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今后民航局還將出臺一系列政策,包括促進公務飛行發展的意見,以及針對通航企業反映比較大的簡化通航審批手續問題出臺一系列措施等,進一步促進通用航空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