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近畢業季,為了讓孩子上一所好學校甚至好幼兒園,不少家長[又開始為孩子的擇校問題四處奔波。近日,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在比利時根特大學攻讀建筑材料專業博士學位的譚智軍,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說,雖然比利時也有擇園、擇校的現象,但是狀況與國內很不一樣,家長們心中并沒有重點與非重點學校的區分。
中國青年報:比利時的家長會為孩子擇園、擇校嗎?
譚智軍:比利時也存在這些現象,但我感覺很公正公開。而且,比利時沒有類似國內的“學區房”,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的教育資源充足,不需要靠“學區房”這種方式分配教育資源。
中國青年報:據您了解,比利時怎樣分配教育資源?
譚智軍:保障受教育的公平權在他們的教育系統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他們設計了嚴格的規章制度,家長、學校和教育主管機構都嚴格遵守規則。入學的機會對每個學生來說都是公平的,不論是比利時國民還是在比利時合法居留的自然人,都有這種平等的機會,教育過程中的收費也體現了公平。
我的孩子上的是根特大學的托兒所(屬于公立),托兒所并非義務教育,收費較高,但收費原則是根據家庭收入來計算,收入越低,收費越低。即使進入私立的托兒所,雖然剛開始收費一視同仁,但低收入家庭在之后也可以通過減稅措施得到一些補償。
中國青年報:您是怎么為孩子選擇幼兒園的?
譚智軍:當地教育部門工作人員告訴我,他們給孩子分配學校的原則包括:家庭住址與學校之間的距離、孩子的實際情況(比如有兄弟姐妹已經在某個學校就讀就有優先權)、家長教育程度、家庭語言環境以及收入等。
把上述信息填寫好后,輸進計算機,回家等待計算機程序排出來的結果。然后根據結果提供的學校信息,去相應學校參觀,與校方負責人談妥就算完成擇校過程。如果不滿意,就等待電腦的下一輪確定程序,直到找到學校。
我曾遇到一個當地的年輕媽媽,她說也想讓孩子上我兒子所在的幼兒園,但他們沒有被選上。因為,幼兒園會優先考慮我這種非本地家庭,畢竟我們了解到的信息可能不如本地家長多,屬于弱勢的一方。
中國青年報:比利時的校際差異大嗎?孩子進入不同的學校,對將來考大學有什么影響嗎?
譚智軍:比利時的教育構成較豐富,有私立性質的天主教會學校,市政府主辦的公立學校,還有一些特殊學校(比如面向殘疾學生)。不論公立、私立,接受的政府資助都一樣,教學內容也基本無異。
因此,家長們心中并沒有重點與非重點學校的區分。不同的家長會選擇不同的學校。理論上說,這種選擇對將來升入大學沒有影響——大學面向所有合格畢業的高中生,而不需要經過像中國一樣的高考。
中國青年報:比利時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我們有什么不同?
譚智軍:總體而言,和中國家長一樣,比利時的家長也希望孩子成才。但我感覺他們對孩子要求較松,注重并尊重孩子的個性。良好的社會福利和高額的稅收,使得教授和技術工人的收入并非“天上地下”的差別。當然,對教育要求較高的家長還是會對孩子要求嚴一些。
中國青年報:在比利時,幼升小或小升初需要考試嗎?
譚智軍:他們不是以一次考試來決定升學,而是看整個學習期間的表現,所以每一年級都很重要。升初中、高中對所有畢業生機會平等,最低的前提是合格畢業,再考慮其它因素。
學生在高中階段,就開始分流。不愿意走傳統大學教育路線的,可以進入為職業教育而學習的路線,將來可能成為技術工人;愿意上大學的就進入類似于國內的高中,畢業后進入大學。除此之外,還有藝術類的教育。
比利時的大學教育是寬進嚴出。所有合格的高中畢業生,只要申請比利時的大學就可以就讀,但是他們的大學淘汰率較高,所以學生們會根據自己實力來申請,即使如此,每升一個年級,還是會有一些人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