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開科取士以來,考中進士才有官做,而進士的錄用率很低。據統計,中國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共錄用10萬余名進士,均勻每年錄用進士76人。杜佑在《通典·選舉六》說:“開元時每年錄用的進士,在一百人上下。”據《文獻通考》:“玄宗時期每年錄用的進士均勻不到二十七人。”能考中進士的,大抵相當于此刻各省斑考前三名。
自唐開科取士以來,考中進士才有官做,而進士的錄用率很低。據統計,中國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共錄用10萬余名進士,均勻每年錄用進士76人。杜佑在《通典·選舉六》說:“開元時每年錄用的進士,在一百人上下。”據《文獻通考》:“玄宗時期每年錄用的進士均勻不到二十七人。”能考中進士的,大抵相當于此刻各省斑考前三名。被錄用進士的人,自然不為吃穿發愁,而那些名落孫山者,或做了官又被貶或辭職的念書人,一無體力,二無專業,他們是怎么生存的呢?
網絡配圖
名落孫山者,比較面子、相對有保障的職業當屬師爺。師爺的身份不是考取進士后的朝廷命官,既沒有當局編制,更不占領導職數,無正常上升空間,是地方官員自己出錢聘任的幕后顧問,職責是配合官員顧問處置政務。能干上師爺,當屬落榜群體中的佼佼者。假如你是書蟲,沒有在江湖上摸爬滾打的實踐經驗,沒哪個官員愿意出錢聘你。只管師爺屬于當局的“三無”職員,但畢竟屬于官員聘任,有穩定的工資收入,且仍有“繼續加入科舉”或“有重大建功表現”得以轉正的時機,縱然不再想博取寶名,也可以活得很潤澤。好比歷史上的紹興師爺,“無紹不成衙”不但說明紹昌盛產師爺,也反應出師爺也確實算是香餑餑職業!
一般而言,州縣官員禮聘的大多是有江湖經驗的秀才,各省道臺以上的官所聘的師爺是高級師爺,至少是個舉人。師爺名義上是“佐官而治”,實際往往是“代官出治”,手中掌握了相當一部分官府的實權。高級師爺由于包攬事務,威風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