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確處理好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關系。很多家長覺得孩子目前的境況與自己所預期的差距很大,其實孩子的理想與家長的理想不一定一致。遇見很多家長,孩子考試分數一般,幾乎所有的家長都認為孩子還有很大潛力沒有發揮出來,只要他掌握了考試方法和技巧,只要他好好學習,從現在開始努力,潛力肯定很大。不知道是對孩子絕對的肯定,還是處于對自己的安慰。實際上孩子成績到今天這樣,肯定有很多原因形成的,思維習慣決定行為習慣,很多習慣已經形成,在一朝一夕改變需要何等的準備?正是家長想法,有一些從小就報各種班,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孩子一直被動的學習和成長,想突然改變起來,難度肯定很大。說真的,一個孩子連自學能力都沒有,短期內醞釀改變肯定不現實。
2.給孩子建議前要選擇傾聽。因為家長很少傾聽孩子想法,盡管很多家長自信的說,自己的孩子自己了解,我覺得未必是這樣的。因為家長和孩子之間沒有形成牢固的溝通橋梁,所以會形成家長不一定聽孩子的,孩子也不一定聽家長的局面。
3 自己必須保持“正常”,與過去的自己不要有使孩子感覺出來的“反常”。
突然早飯多了菜、晚上送水果多了、突然開始念叨“不緊張哦,考什么都可以”,突然家里電視再也不開了……最好周圍的環境氛圍不要有什么大的改變,環境保持“正常”。
4 家長不要嘮叨
周圍孩子的、自己同學的、單位同事家的孩子的備考狀態,不要說什么人的孩子志愿報什么地方了,誰家孩子二模考的非常好呀……這些信息不是良性信息。
5 “分擔”多于“給予”
相信對不少學子而言,高考是他們人生的第一次大考,也有可能決定著未來命運的一考,所以考前極度緊張就有可能出現失眠、焦躁、頭痛、惡心等癥狀,嚴重的學生甚至聽到考試、高考等詞語都會非常緊張。作為家長,又怎么做到“袖手旁觀”呢?專家告訴家長們兩個關鍵詞——“分擔”和“傾聽”。家永遠是孩子停靠的港灣,父母永遠是最值得依賴和俯靠的臂膀,越接近考試,相信孩子們所面臨的壓力也就越大,如果父母還是“嚴詞厲語”很容易讓孩子產生負面的情緒。這時如果能俯身傾聽,相信孩子會毫無保留的吐露心聲,讓父母更好的了解和發現孩子壓力的根源所在并進行及時的疏導,同時也可以外出散心的形式,讓孩子勞逸結合,自行疏散壓力。
6 “鼓勵”多于“壓力”
高考前期,考生的心理是非常敏感的。相信很多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理,希望孩子魚躍龍門,甚至此時的家長也許比孩子壓力還大,導致不時過問孩子的成績。專家指出:家長如果過分關心成績,只會增加孩子的壓力,讓孩子更加的緊張和不安。因為父母過分的關心中往往夾帶了太多的期望。所以專家建議家長換種方式——用鼓勵代替壓力,一方面給孩子打氣,相信他能行,增加孩子自信心及動力,讓孩子保持一個積極的心態迎考;另一方面則寬慰孩子上大學并不是未來的唯一出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選擇職業培訓院校相信也會是孩子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