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工業大學校長喬旭接受采訪時表示,在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復雜的形勢下,很多畢業生為了保留應屆生身份寧愿待業,“慢就業”甚至“不就業”。他說,“延遲就業”持續升溫,當前的就業率統計有待改進。
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進入了新發展階段,大學生就業形勢也發生了很大變化。2022屆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到1076萬人,同比增加167萬人,規模和增幅均創歷史新高。疫情影響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加重了就業市場用人需求的不確定性。再加之海外留學生回流加速,校園招聘活動開展難度加大,諸多因素導致大學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復雜。
喬旭分析稱,在本科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考研、考公成了畢業生熱門的選擇。
據統計,2022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人數高達212.3萬,首破200萬;2022考研報名人數達到457萬,較上一年上漲80萬,達歷年最高。二次考研、考公的人數也逐年增多,一些高校未就業畢業生中參加二次考研的比例過半,延遲就業風潮不斷加劇。從高校實踐效果來看,以現有就業率統計方法倒逼畢業生“形式上”就業,難以改變現狀而取得理想的效果。
旭認為,當前,擁有“應屆”身份在求職、考試、落戶,尤其在公務員招錄等方面具有優勢,畢業生對一次就業慎之又慎,往往待價而沽。但各主管部門對“應屆”的界定存在矛盾,教育部門認定應屆生為“即將畢業但還沒拿到畢業證、處于實習或待業狀態的畢業生”,很多畢業生為了保留應屆生身份寧愿待業,“慢就業”甚至“不就業”。人社部門的標準相對寬泛,認為在擇業期內(國家規定為2年,部分地區3年)即可,但又附加了“未繳納保險”的條件。
喬旭表示,實際上,應屆與否只與畢業時限有關,繳納保險與否并不能改變畢業生“社會新鮮人”的實際。相互矛盾的“應屆”標準,往往給畢業生就業選擇和用人單位招聘帶來了混亂。
喬旭還認為,“就業難”和“人才荒”并舉,供需嚴重不匹配。一方面大學生就業難,另一方面中小企業、制造業一線等人才需求旺盛,這是當前“穩就業”的重要支撐。但中小企業在穩定性、薪酬待遇、工作環境和知名度等方面處于劣勢,面臨著招聘難、專業技術人才短缺等問題。一些數字經濟領域的企業,采用非雇傭形式的新就業形態,難以納入就業統計指標中,也成為大學生擇業的回避項。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大學生就業是一個系統性社會工程,在頂層設計之后,要做好政策配套與銜接,還需要社會多元參與、共同發力。”喬旭建議調整統計口徑,把二次考研、二次考公、提供報考材料者都納入“靈活就業”范疇,“靈活就業”則納入教育主管部門的就業統計指標中。
喬旭還建議淡化“應屆”身份。教育主管部門、人社部門和用人單位淡化對“應屆畢業生”的要求,不將“畢業生報送過就業相關信息、購買過社會保險等情況”作為限制公招、公考的報考條件。
此外,他還鼓勵“梯度就業”。引導大學生革新就業觀,改變“一步到位”的就業理念,在意向崗位缺少的情況下,先選擇扎根基層,從小做起,積累經驗,提升能力,為后期發展打牢基礎。
喬旭還建議參照國家選調生、大學生村官計劃方案,設立面向中小企業的“大學生工程師計劃”項目,選拔優秀應屆畢業生到中小企業工作。一是實行人才派遣制。地方政府根據中小企業需求確定“大學生工程師”名額,經高校推薦后,政府集中選拔或由企業直接招聘報政府批準,確定人選并派遣至中小企業工作。二是提供配套與激勵。地方政府提供住房、津貼、培訓等保障;企業給予“大學生工程師”一定比例的知識產權股權激勵。三是建立人才流動制。允許“大學生工程師”利用創新成果另行創業,企業與個人協商確定分配機制;報考公務員的,參照大學生村官政策優先錄用。
面向后疫情時代的新就業形態,喬旭建議修訂就業促進法、失業保險條例和工傷保險條例等法規,建立適應靈活就業特點的勞動合同制度及社保繳納規定,建立健全勞動爭議處理機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