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4日消息(記者王晶)“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是重要的國家戰略。但是,自從‘雙一流’建設戰略實施以來,‘雙一流’高校畢業,也成了一些地方引進人才的重要標準。”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府參事胡衛認為,這是和“雙一流”建設初衷相背離的,是在強化唯名校論。
2022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記者獲悉,胡衛將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提交《關于禁止將“雙一流”作為引進人才落戶條件》的提案。胡衛建議,各地特別是大城市要推進人才引進落戶改革,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不能簡單以高學歷論人才。
以畢業學校作為引進人才的標準 或引導學生忽視能力提升
據記者了解,國務院印發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明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就此,胡衛稱,“雙一流”建設要解決重點建設存在的身份固化、競爭缺失、重復交叉等問題,迫切需要加強資源整合,創新實施方式。
但是,從“雙一流”建設實施以來,胡衛也注意到,在引進人才時一定程度存在將“雙一流”作為學校新的身份標簽問題。
他舉例稱,比如,《2020年非上海生源應屆普通高校畢業生進滬就業申請本市戶籍評分辦法》提出,“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應屆碩士畢業生、“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建設學科應屆碩士畢業生,符合基本申報條件即可落戶。
胡衛表示,從人才落戶改革角度看,這具有進步意義。但是,由于直接將“雙一流”高校畢業生作為引進人才、開放落戶政策的對象,這存在諸多弊端。“簡單以畢業學校作為引進人才的標準,會引導學生追逐學校身份,而忽視自己的能力提升,并挫傷非‘雙一流’高校、職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胡衛說,放寬落戶條件的改革是進步的,但選擇誰為對象放開,反映出一地政府部門的人才觀。
胡衛稱,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提出,樹立正確用人導向。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要帶頭扭轉“唯名校”“唯學歷”的用人導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標的人才使用機制,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以“雙一流”高校畢業作為引進人才的條件,并不利于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
建議:嚴禁招聘時把職業院校畢業生、技能人才排除在外
胡衛認為,要深入推進教育評價改革,為我國處于基礎教育的學生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就必須明確禁止把畢業學校作為引進人才條件、錄用標準的做法。
胡衛建議,教育部會同相關部門聯合成立專門的“教育評價改革辦公室”,對各地推進的教育評價改革進行適當指導。與此同時,在尊重用人單位用人自主權的基礎上,對各地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發布的招聘公告,進行指導、規范。
另外,胡衛建議,為遏制學歷“高消費”,要給職業院校畢業生、技能人才平等的就業與職業發展機會,組織人事部門應對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的崗位招聘,建立基本的學歷、職業技能標準指引。同時,不能招聘時抬高學歷門檻,把職業院校畢業生、技能人才排除在外,也不能簡單把高學歷人才比例作為考核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人才建設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