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陸續開始開學報到,采購“入學裝備”成為新生們的頭等大事。“相機1000元、手機2000元、筆記本電腦4000元……”據媒體報道,現在大學生入學花費普遍超萬元,一些新生提出手機、電腦等一樣不能少,還非得是名牌,個別新生的花費甚至超過4萬元,為此,開學季被家長們戲稱為“燒錢季”。
近年來,每到新生開學,有關入學花費太高的話題都會引發熱議,而今年尤其突出。無論是類似新聞的數量,還是調查中發現的新生花費額,都在直線上升。個別新生的花費超過4萬元,相當于很多工薪階層不吃不喝全年的收入。對此,社會輿論除了感嘆時代發展之快,大都一致對學生與家長提出批評,認為是他們的虛榮心理和溺愛造成了這樣的局面。
批評當然很有道理,但也應該看到,現在的大學新生已經到了“95后”,多數家庭生活條件優越,而且,上了大學也是成人了,在家長們看來,十年寒窗苦讀終于熬出了頭,太寒酸可能會讓孩子遭人笑話,不容易融入同學之中,應該說,這也是正常心態。畢竟,因為經濟困難而出現交際障礙的學生確實存在。再往深點看,社會競爭激烈,很多人對孩子的未來預期不足,缺乏安全感,于是總想盡可能地滿足其現在的需求,也是種普遍心理。
所以,要想遏制愈演愈烈的新生花費過高現象,多管齊下才是治本之策。
首先,家長責無旁貸,有義務用實際行動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消費觀。不想讓孩子在學校受到委屈,可以理解。但家長們更應該看到,恰當地消費,選擇適合自己的消費,本就是成年人應有的擔當。經濟條件一般的家長切不可盲目消費,給孩子一個不好的示范。尤其值得重視的是,給孩子過多的錢,讓他們的消費超越了學生應有的水平,最后未必有利于孩子,相反卻可能害了孩子。
其次,高校要充分發揮育人功能,提前介入新生的報到準備中。大學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場所,也是學生品格養成之地,大學有責任對自己的學生進行必要的消費教育。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在今年的錄取通知書中,專門附信建議學生的月消費額一般為600元,最高不超過800元到1000元。很顯然,生活費是否必須為600元并不重要,關鍵是學校以這樣一種方式向學生清晰地傳遞出了勤儉節約的消費理念。事實證明,它不但影響了本校新生,社會效益也很明顯。
再其次,社會也要反思,在各層面積極引導大學生良性消費,避免傳遞錯誤信號。如媒體對此問題的報道,為了突出“燒錢”,在調查對象的選取上,是否存在就高避低現象?為了吸引讀者關注,是否忽略了一些家境一般,尤其是貧困家庭學生的花費呢?關注開學高花費本身無可厚非,但這種關注客觀上也會放大高消費現象,向學生和家長傳遞出不正確的信息,變相推動著開學花費繼續攀高。而這顯然不是媒體報道的初衷,也應該盡量避免。
每個家庭的情況各不相同,大學新生的標準花費到底該為多少,很難定論。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盲目攀比應該成為基本準則。正如現在很多新生都有電腦,但如果根本對電腦毫無興趣,或者只是把電腦當成游戲的工具,即使家庭經濟條件很好,恐怕也還是別買為好。所謂理性消費,關鍵就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