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象牙塔,大一新生在新奇興奮的同時,興許也懷著忐忑。如何做好從高中到大學的過渡,大一的頭幾個月至關重要。為此,記者采訪了復旦大學旅游管理系大三學生陳修遠、上海大學大四學生陳晨、上海外國語大學教育技術專業大三學生吳佳瑩、上海外國語大學教育技術專業大四學生王如一等“過來人”談談切身體會,同時請來東華大學電信學院輔導員王永林、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輔導員胡正明等高校老師,讓他們為新生們支招。
1 適應關鍵詞 人際交往
[“過來人”體驗]
寢室相處要注意細節
“大一新生要處理好人際關系,首先就是不要比高考成績”,復旦旅游管理系大三學生陳修遠回想當初的大一生活,新生之間比高考成績令他印象深刻。“大家能考進大學成績都很不錯,進了大學也容易拿高考成績比來比去,但是這樣不僅在彼此之間產生了隔閡,發現差距的學生心態還會變壞,甚至影響今后的發展”。陳修遠建議,同學之間在學習上可以多討論,但最好圍繞大學里的新功課。
和高中不同,大學人際交往以寢室為單位,因此寢室關系也至關重要。“與室友相處不能太自私,應該多為別人著想。”陳修遠說,剛進大學時有些新生仍然以我為主,“電腦音箱聲音開得很大,晚睡卻聲響不斷……這樣都很容易產生矛盾”。他建議,寢室相處一定要注意細節,盡量為別人考慮。他還提醒,新生必須有一定的財產保護意識,但千萬不能“草木皆兵”,畢竟信任也是建立感情的關鍵。
[老師支招]
應該學會與人交朋友
在新生剛入學的一兩個月,也是人際交往的“問題高發期”,其中包括:
-“狀元病”很多新生在高中都是佼佼者,剛到大學會延續“我最好”的心態,彼此之間容易因此產生摩擦和矛盾。對此,東華大學信息學院輔導員王永林建議,一定要把心態放平,“不能再用高中時的標準來衡量自己和別人,要認識到大家不管從哪里來,以前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如何,到了同一所大學、同一間寢室,就是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要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他人。”
-人際交往敏感期剛考進大學,對于如今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的新生而言,難免會不愿主動與人交往。特別是寢室同學,當性格、生活習慣發生沖突時,更加容易因為缺乏溝通而產生矛盾。對此,王永林提醒,新生一定要學會與人交朋友,“不要因為陌生或者覺得沒什么事求別人,就封閉自己。”王永林建議,可以通過一起參加一些體育運動,或相約逛超市、上課、吃飯來增進了解和溝通,“日后你會發現,良好的寢室氛圍將會是大學里一筆寶貴的財富。” [“過來人”體驗]
忌盲目跟從熱門科目來選課
相對于中學,大學課程的一大特點就是自主性強。而選課就是新生們必須嘗試的一道“自助餐”,選課時應該注意哪些事項,直接關系到自己第一個學期學習的安排。上海外國語大學教育技術專業大三學生吳佳瑩說,學生在大學可以自主選擇喜歡的課程、合適的上課時間,甚至可以是最有名的老師。然而,每節課的名額有限,一旦被選滿,以上所有好處都會成為別人的。所以,對于那些炙手可熱的課程,千萬記得“該出手時就出手”,別因為貪睡等不應該的原因而誤了選課時間。
新生入學后應該對自己所在專業有一定的了解,向老師和學長咨詢自己專業的方向。選課時,結合自身興趣,圍繞自身專業,選一些與自己專業相關或者對專業有幫助的課,這樣能從各方面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為大三、大四,甚至日后深造打下基礎。對自己專業不滿意,想要日后轉入其他領域的同學,也可以先選一些相關課程,判斷自己是否有能力和興趣進入這個專業。切忌盲目跟從熱門科目,或者完全憑借主觀印象和考試難易來選課。
很多高校會有跨校選修和輔修。對此,曾經輔修復旦新聞專業的上海外國語大學教育技術專業大四學生王如一告訴記者,是否要跨校選修或輔修,主要看平時自己功課是否繁忙,輔修或選修專業是否能幫助自己的正常學業,以及是否能滿足自己的興趣愛好。王如一認為,跨校輔修和選修是在學校本身學業外的一種自我學習,或者說滿足一下興趣。
[老師支招]
選課應注重興趣、精力
“學生應該對自己所選的課程有所認識。”胡正明表示,一個學生的學習動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的學習效果。如果所選的課符合自己的興趣所在,能全面調動起學習積極性。如果僅僅是為了修學分而選課,這樣會影響學習效率,而且所學的東西因為缺乏個人關注也不會掌握太久。因而,在提供的所選課程上,應該多注重一下自己興趣,而不是為了分數或他人期待而學習。
學生在選課時候還應當考慮到所選的課程是否過多地占用了個人時間。能多學一點東西,拓展知識面固然不錯,但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畢竟有限,選太多課會使人產生疲累,反而影響了最初學習的動力。另一方面,應該留有一定的課余時間多參加社團活動、文娛活動,其實這也是大學生活很重要的部分。胡正明還表示,學生應當尊重老師和尊重自己,不要無故缺席課程。每個老師上課都有他們的價值,都可以從他們的授課中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不要因為自己喜好、懶惰等而逃課,這樣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過來人”體驗]
學會甄別網上兼職信息
上海大學大四學生陳晨告訴記者,在學校勤工助學辦,有很多崗位提供給需要勤工助學的大學生,如食堂、報亭等崗位都可以參與。但除了這些校方提供的信息,很多學生喜歡去校外做兼職。
陳晨提醒新生,現在網上針對大學生的兼職信息很多,新生要學會甄別這類信息的真偽,如果對方只留了一個手機號碼而無任何單位名稱、地址等信息,就要小心。
對于網絡兼職承諾的高薪,也要保持警覺,切記“天上不會掉餡餅”,為了保證安全,推薦大家通過網絡搜索引擎詳細了解發布信息公司的情況,并打電話核實。如果要去外面做兼職,最好3-5人結伴,在遇到各種意外事件時能夠互相有個照應。
“我有個學妹,因為簽訂合同不注意細節而導致兼職的工資拿不到。”陳晨說,雖然是兼職,但也要重視簽訂合同,并重視合同的條款,協議里要明確用工單位的工作種類、工作內容、工作時間、待遇、工資結算方式是日結還是月結等。對容易引起歧義的條款,應該要求對方寫明白。用工單位是沒有任何權力來收取報名費、押金、培訓費等各種名義的費用的,如果有用工單位向你收取這類費用,可以向有關部門舉報。
[老師支招]
勤工助學要注意“度”
胡正明表示,勤工助學活動是指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及寒暑假,在法律、法規以及學校規定許可范圍內,通過參加科學技術、文化教育服務及其他合法勞動獲取經濟報酬的活動。
新生如果參加學校組織的勤工助學活動,須本人向勤工助學辦公室申請,經由勤工助學辦公室考核、培訓后,根據學生情況,按照擇優錄用、家庭經濟困難新生優先安排的原則,由勤工助學辦公室安排到各崗位,并簽訂協議。
胡正明也提醒學生,勤工助學要注意“度”的問題,不要因此而影響學業。有關部門也有規定,學生參加勤工助學活動,應限于假期或課余時間,學生在學期間參加勤工助學的時間每周一般不超過8小時。學生因勤工助學影響專業學習,學校有權調整或停止其勤工助學工作。[“過來人”體驗]
積極參加積累經驗
大學和高中有一個明顯的不同,就是五彩斑斕的社團生活。而怎樣選擇社團,如何協調好社團活動與學習之間的關系,也成了新生必須關注的問題。
“大學的社團多數都很有意思,新生可以積極地參加,也可以為以后校外實踐或實習積累經驗。”陳修遠也提醒,由于大一、大二的學習任務一般比較重,在積極參加社團活動的同時,也一定不能將學業落下。
參加社團活動還必須避免兩種心態:架子大和功利心。“一些新生在高中能力就比較強,對大學社團工作也存在種種幻想,認為自己一定是佼佼者,但大學與高中的社團畢竟不一樣,要求也更高”,所以進社團前一定要把架子放下來,不管以前多優秀,也要有“從零開始”的心理準備。
“而有些學生可能對進社團期望很高,希望立刻能得到回報,一遇到失敗就容易失落,或者覺得‘自己做了很多,怎么沒人看到’,產生沮喪情緒”,陳修遠提醒,這樣的功利心態也必須規避。
[老師支招]
堅持“少而精”不要太功利
一般高校在新生報到后,各個社團都會有“招新”活動。東華大學信息學院輔導員王永林建議,面對開學后琳瑯滿目的社團招新,不能“見一個愛一個”,應該堅持“少而精”的原則,同時將自己的能力、興趣愛好與社團類型結合起來考慮。他提醒,必須調整好參加社團的心態,既不能僅僅當成是玩樂,也不要太功利,“比較理想的心態應該是:在娛樂的同時形成一技之長。”
在處理學習和社團活動之間的關系上,學生一般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學習型,也就是對學習非常看重,課余時間也安排得比較緊。因此建議這類新生一開始不用參加過多的社團活動;另一種是社會型,就是參加社團工作就來精神,學習卻不上心,而且在認識上存在誤區,認為將來求職只要社會活動出色就行,這樣的同學在社團活動的參加上也要有所節制;最后一類則是兼顧型,能很好地處理好學習和社團的關系,但是對于自制力尚差的新生而言,這樣的學生并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