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教育與健康中國專題論壇上,《2020年中小學生命與健康素養調查報告》(下簡稱《報告》)正式發布并引起關注。報告的數據顯示,中小學生睡眠普遍不足,學生在調節情緒、緩解壓力和應對焦慮等方面尚存在問題。有專家指出,家長要樂見孩子處于休閑狀態,應幫助孩子健康“找樂子”。
睡眠不足可能導致抑郁焦慮
睡眠是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影響因素。國家規定小學生每日睡眠時間是10小時,初中生每天睡眠時間9小時。《報告》調查組對學生的睡眠行為進行調查分析,結果顯示,三年級學生每天睡眠時間在9-10小時以上的占46.2%,五年級學生認為自己睡眠充足的占54.2%,六年級學生每年睡眠時間在9-10小時及以上者占52.4%,小學生將近一半睡眠時間不足。
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張卓玉在2021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教育與健康中國專題論壇上指出,家長、教師的觀念要有所轉變,首先要樂見孩子處于休閑狀態;其次要保障孩子的休閑自主時間,在閑暇時段處于無壓力的狀態。
張卓玉認為,家長望子成龍、學校競爭壓力等多種原因造成了學生負擔過重這種現象。學校施加過重負擔、超標教學、超標考試、超量作業都是有形的負擔,學校給予的成績壓力、競爭壓力是無形的壓力。此外,教育機構也見縫插針設法擠占搶奪學生的休息時間。
“我感覺到家長也是學生壓力的來源,只要孩子不做作業他就難受,這是一種很病態的現象,恰恰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張卓玉認為,家長對孩子休閑的焦慮、將孩子與其他小孩比較,給孩子帶來傷害。
睡眠不足對青少年精神健康方面可能帶來哪些影響?一位研究青少年自殺與危機干預方面的資深專家表示,長時間睡眠不足會帶來很多壞處,除了不利于生長發育,還不利于心理健康,可能導致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和心理痛苦,進而注意力難以集中,降低學習效率,影響學習成績。
上述專家建議,教師和家長要想辦法保障孩子的休息權、運動權和娛樂權。孩子的人生不僅是學習,就像成人的世界不僅是工作一樣,適當的休息、運動和娛樂對孩子的身心健康至關重要。家長應該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運動的愛好,以及健康的“找樂子”方式。
近半數小學生不能正確調節情緒
除睡眠質量外,學生的心理健康也一直是各方關注的問題。《報告》調查結果發現,小學生在調節情緒應對焦慮方面相對更弱。
分析發現,在七年級學生中,能夠正確認識情緒的學生人數占比43.3%,面對壓力能夠積極采取行動減少壓力的學生占比44.3%,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80.5%的學生能夠積極采取行動維護心理健康;八年級學生中,能夠正確認識情緒的學生人數占比60.3%,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83.6%的學生能夠積極采取行動維護心理健康。
但是,在三年級學生中,當感到難過或悲傷時,能夠以正確方式調節情緒的學生占比為48.4%;四年級學生中,當遇到傷心事件時,能夠以正確方式調節情緒的學生占比為59%;能夠以正確方式緩解和管理壓力的學生占比為5%;五年級學生中,能正確認識情緒的學生占比54.0%,能夠以正確方式緩解焦慮的學生占比60.0%,能夠正確認識壓力對身心影響的學生占比49.0%;六年級學生中,能夠正確認識壓力對身心影響的學生占比為47.0%,能夠對壓力產生積極身心反應的學生占比62.0%,能夠以正確方式調節情緒的學生占比58.0%。
《報告》提示,需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認識情緒、認識壓力,掌握調節情緒、緩解壓力、應對焦慮的能力,促進身心健康成長。
疫情后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需關注
《報告》調查數據顯示,在珍愛生命健康成長領域,不同年級的差異很大。三年級的受訪者具備健康素養的人數比例達到73.6%,顯著高于其他年級。七年級和八年級受訪者中沒有達到良好和優秀等級的學生。報告分析,這也意味著,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背景下,小學低年級學生珍愛生命健康成長的健康素養水平得以迅速提升,而初中階段的珍愛生命和健康成長相關教育需大力加強。
調查組對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使用相同題目(六年級使用了不同于三、四、五年級的題目),了解學生對生命價值的認識,絕大多數同學都認為生命是寶貴的;對七年級和八年級使用相同題目了解生命價值觀,同樣絕大多數同學都認為生命是寶貴的。并且發現,不論小學階段還是初中階段,均表現出隨著年級升高而升高的現象。但報告也提醒,初中階段認為生命是寶貴的學生占比低于小學段,提示初中階段的生命價值觀的教育需要加強。
疫情后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需要關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黨委書記、主任醫師寧玉萍分析,疫情期間青少年兒童精神心理問題嚴重主要有三個原因:疫情期間壓力大;很多人不了解自身情況,患病后有“病恥感”,不配合治療;缺乏自我減壓的途徑和專業幫助。
專家
用共情、理解的方式詢問和開導極端行為青少年
那么如何判斷青少年是否有自傷傾向?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精神衛生學院副院長、廣州市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主任周亮提醒,有自傷危險的青少年平時會有一些征兆,這些征兆包括明顯的行為變化和一些極端表達等,平時多留心就可以防患于未然。在發現兒童青少年有自傷危險時,應該盡快介入,用一種共情、理解的方式詢問和開導他們,而不應該用說教的方式試圖說服他。
“如果和兒童青少年建立起比較信任的關系時,可以直接詢問他有沒有這樣的想法,現有的臨床結果顯示這樣直接詢問不但不會導致不當后果,反而可以更快判斷他所處的情況,然后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采寫:南都記者 葉斯茗 楊麗云 實習生 陳樂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