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一模已塵埃落定,東城一模現代文閱讀考七言下聯,難度直追北大當年自主招生;西城區一模讓學生探討拆除小區圍墻的利與弊。
專家認為,一模語文不論題目難度、靈活度均創新高,一模語文題讓很多學生始料未及,對于高一高二學生更有意義。
古詩詞
難度提升賦分增加
東西朝海一模語文試卷,給出了哪些方向?
學而思高考研究中心語文專家王乃中分析說,文言文和詩詞鑒賞的分值、難度、題型已經說明了一切。“題型靈活度上,東城的文言和海淀的詩詞鑒賞相信給了應屆考生不小的驚嚇,也值得所有未來即將參加新版語文高考的學員們深思。”分值上,各區試卷古詩文模塊維持了40-42分的分量,加上現代文模塊里偶爾“偷襲”的一兩道題,恰好約占非作文部分的一半分值。詩歌的閱讀鑒賞與應用部分最低考17分,海淀區則足足考了22分。詩詞篇幅也從以前的五六十字變成了約百字上下。
難度上,朝陽區文言主觀翻譯題的文句長度是2015年高考的3倍左右,除西城外各區均顯著提高文言主觀簡答題所占比例,知識點難度角度都有明顯提升。
新題型首次面世
東城文言文部分前四道小題屬于常規命題方式,但在第五題時,創造性地在《申包胥哭秦廷》古文中順道考了《詩經·秦風·無衣》的文學常識、詩歌情感及角色在語境中賦此詩的用意,這些“引經據典以更好地閱讀本文”的考試方式,早已不再是靠學生們過去“蒙原文意思,排除錯誤答案”的對付方式能解決的,學生們必須在“懂原文”基礎上進一步“應用原文”、“拓展原文”才能保證得分。
海淀詩歌鑒賞模塊是本次一模語文另一個亮點。隨后,什么名著文學常識、人物形象賞析、詩句比較鑒賞、詠物詩寫作對象辨析等一連串新題型迎面而來,雖然絕對難度并不太高,但其題型新鮮度和超越答題公式的靈活性相當考驗臨場應變能力。
名著閱讀
考查人物形象鑒賞
在2016年高考一模之前,誰能想到命題人會在詩歌鑒賞題里考《水滸傳》林沖人物形象鑒賞呢?
王乃中說,除此之外,在一模海淀卷社科文三篇關于“老舍的藝術特色”的文章之后,命題人直接要求學生聯系《四世同堂》片段,分析錢默吟這一角色體現的“平民精神”,讓很多對課標要求不屑一顧、壓根沒翻開過原著的學生感覺無從下筆。“直到這時,學生們可能才真正驚覺,原來所謂加強對課內名著閱讀的考查,并不是一句空話。”
“在未來的高考中,名著考查將深入原著細節、人物和情節的內在邏輯,而絕不再是查戶口一樣的作家作品國籍朝代選擇題。”王乃中說,除了在閱讀板塊中滲透名著內容考查之外,作文部分出現名著元素更是容易預料的結果。
王乃中建議,距離高考還有一定時間、還能彌補名著閱讀這條短板的同學們抓緊有限的光陰,回歸到閱讀當中來。必修課標內的所謂“必讀書”,以及那些暫時沒有被列入考試范圍的所謂“課外書”都應該是考生閱讀的范圍。
傳統文化
難度直追自主招生
“我們姑且不說東城區在現代文閱讀里考主觀對聯題,要求學生們寫七言下聯,難度直追北大當年自主招生這件事。畢竟,現在在語文試卷里可以涉及的傳統文化,早就遠遠超越了前兩年過渡期對聯、歇后語的水平。” 王乃中說。
從選篇角度說,朝陽區的社科文三篇圍繞著孫悟空金箍棒的考證,東城區則從碑碣的形制談到石刻,又談到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而散文閱讀里也出現了孔子思想的國際影響、西南聯大回憶錄等與中國學術傳統相關的內容。這樣的選篇加上沒有標準答案的新題型探究題,非常考驗學生們在這些領域的了解和思考認識。
時事熱點
西城閱讀考“拆除圍墻”
除了傳統文化外,時事熱點也是這幾年持續獲得語文試卷命題人青睞的領域,以前還只是局限于社會新聞、網絡熱點的層面,但最近幾年來,時事熱點的考法開始廣泛地存在于社會、科技、文化、娛樂、日常等各個方面。
王乃中分析說,在前不久公布的“打開封閉式小區,拆除圍墻”的基本政策導向頒布后,曾經引發過社會上的一輪關注和熱議。這次西城區所選的兩篇社科文就直截了當地大談圍墻的功能和弊端,以及探討拆除小區圍墻的利與弊。這樣“與時俱進”的命題思路,本身體現了命題人自我革新的主動意識,也對學生們的日常關注點提出了要求。“對傳統文化和時事熱點的關注與思考,會讓大家在開放性探究題和大作文中觸及旁人無法達到的深度,并展現出個人深厚的積累與思維的深度。這無疑是讓自己的試卷脫穎而出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