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學習與中學截然不同。老師不再像個督導員似的跟前跟后,督促你學習;沒有父母在身邊,就沒有了他們一刻不停地嘮叨你要學習;課堂作業不會經常布置,理工科學生還有一些,文科學生則是極少甚至沒有。新生會發展,大學里學習沒人管了,其實從現在開始,是要你自己管自己。
學習要自主
大學老師的角色定位是“引路人”,一門課程通常是一周2到3節課,按一學期18周計算,總共才36或54個課時,可見課堂時間是非常有限的。而大學教材又幾乎都是大章節,動輒四五百頁,因而老師要完成教學任務就必須一堂課幾十頁地講。一些同學會抱怨大學老師講課太快,內容不夠詳盡,這其實是對大學的教學方式認識不足所致。簡而言之,大學課堂學的事“知識的精要”,真正的功夫是下課之外,你要做自己學習的監督者。
不要為了考試而學習
很多人覺得大學學習的知識在期末考試的一個月抓緊就行,平時用不著學,其實不然。高中教育以高考為目標,是應試教育;而大學不是,是素質教育,畢業找工作用人單位不是根據你考試分數的高低來決定是否錄用,而是看你的真才實學。也許一些記憶力好的同學會能夠在期末臨時抱佛腳獲得一個漂亮的分數,可是知識不是速食面,不是講“臨時記住”,而是講“理解運用”。大學考試六十分過關不難,但要真正學好,學有所成,則非下功夫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