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績公布,擇校、選專業成為縈繞在考生和家長們心頭的頭等大事。近日,高校在我市的招生宣講工作已經啟動。參差不齊的大學、種類繁多的專業面前,考生們迎來了一次重要的抉擇,因為這將影響他們未來的就業。聯系到就業,筆者注意到了這幾年層出不窮的怪現象:大學生進高校后擠破腦袋調專業、象牙塔學霸重返高中校園、名校畢業擺攤賣豬肉等。這些怪現象折射出擇校擇業與就業的不匹配,暴露出就業供給側改革的緊迫性。參加高考的考生大多在18歲上下,這一階段做職業規劃確是關鍵時機。而考生職業規劃的滯后,甚至是缺失,阻礙了高考與就業的通道。
雖然越來越多的人呼吁教育改革,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仍是我國廣大學子的真實寫照。這種教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考生,對社會缺乏認知,職業規劃更是無從談起。更可怕的是,不了解社會形勢、不了解大學、不了解專業也就罷了,很多考生連自己都不了解,連起碼的尊重自己興趣的意識都沒有。盲從的結果就是,很多大學生進入大學后才如同嬰兒般開始睜眼看世界,當然,還有很多人直至畢業才恍然覺悟。
高考制度下的家長呢?有多少家長純粹為“面子”將孩子送進名牌大學讀其弱勢專業?有多少脫離時代的家長自以為是地指揮著孩子的志愿填寫?當然,還有一部分文化水平較低的家長面對孩子的高分手足無措,根本無力給孩子提供參考意見。
筆者認為,職業規劃真的不能再遲于高考了!互聯網時代,了解學校、專業及就業前景的渠道很多,然而并不意味著將職業規劃問題拋給互聯網就萬事大吉。網絡排名、網絡調查、網絡專家……甄別信息、判斷選擇絕非易事,有時還會讓考生更加無所適從。為此,學校應該擔負起更多的責任。
筆者堅信,高中教育最大的成功不是做象牙塔的“傳送帶”,而是做“桃李”滿天下的精英源。高中教育絕不能僅僅著眼于分數,更不能止于高考,職業規劃教育同等重要。何不在各類高校前來招生之前,利用自身的資源集聚優勢,邀請各界人士為學生做一次專業的職業規劃講座?哪怕只是為學生們創造一個與前幾屆師哥師姐交流的平臺呢?尤其是對信息相對閉塞的鄉鎮生源而言,相比考高分,填志愿、找工作對他們或許真的更難。高考過后,這些迷茫的考生,能夠信賴的依然是自己的老師,他們更需要老師亦師亦友的情誼,為他們的職業規劃點上一盞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