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16年高考不足百日。教育部日前發布的《關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確,要結合各地實際,采用二代身份證現場報名確認、現場采集照片和指紋或指靜脈等生物特征、及時進行信息比對等措施嚴防替考。這也意味著,今年的高考防作弊措施將再度升級。(3月10日中國新聞網)
說起高考,貌似每年考生作弊神器與防作弊措施斗智斗勇的戰火都會燃起,一方有隱形耳機、智能手表、牙齒裝儀器等作弊手段,另一方就有金屬探測儀、無線電監測車還有現如今的指靜脈驗證,真是你方唱罷我登臺,一山更比一山高的架勢。縱使你有天羅地網,也會有漏網之魚,頗有點防不勝防的味道。
據了解,指靜脈驗證是一種新的生物特征識別技術,目前被人復制的可能性基本為零。為防高考作弊,國家可謂是費勁了腦筋,甚至不惜將高考作弊納入刑法,入刑定罪。如此高科技的“防賊”措施加上入刑的震懾作用固然會有效降低高考作弊率,但是也難以保障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在“一考定終身”的巨大誘惑下鋌而走險。說到底,再高明的防作弊措施也只是客觀減少作弊率這個數字而已,治標不治本。
有道是,尋源才能治本。有些考生不惜搭上牢獄之災也要以身試法,一方面固然有為了進入理想象牙塔的沖動,恐怕更多的還是誠信教育缺失的縱容。前不久,頂替河南沈丘縣王娜娜高考成績上大學的教師當被發現時不也是一副理所當然的態度嗎?當高考時作弊失了信,誰又能保證其在將來的學業、工作、生活中不再失信于人?在學業、學術上不誠信,這個人再聰明又有何用?高考作弊就如同一把草,治標只能是割草,治本就如同拔草,只有讓誠信在每個人心里生根發芽,恐怕才是最高科技的防作弊手段。
固然,誠信體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搭建起來,這就要求學校、社會、家庭、個人承擔起各自職責,把誠信教育從“娃娃抓起”,時刻把誠信當成自己的第二張身份證,才能讓高考防作弊措施形同虛設,才能更好地促進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