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根據國內某在線教育平臺統計,廣州目前約90萬的小學生中,有一半學生正在使用APP軟件寫作業。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對于這種新型作業方式,老師和家長們的觀點不一:一些老師認為該做法很新奇,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一些家長則認為軟件顯示各種排名,會對孩子造成較大心理壓力。
APP用來做作業,確實是抓住了教育領域的一些痛點。比如小學低年級的英語學科,老師會布置一些單詞的語音跟讀,這個作業,靠傳統的磁帶或音頻、視頻也可以完成,但家長很難檢查完成的質量,APP出現之后,孩子拿著手機跟讀單詞,隨即可以知道發音的準確與否,不僅可訓練孩子的聽說能力,還能激發孩子的英語學習興趣。APP正是抓住了作業的這些痛點,才贏得部分老師和家長的認可與喜歡。
APP用來做作業,主要以英語、數學為主,低年級布置APP作業較少,一般一周一到兩次,三年級及以上每周會達到三次,有些學校甚至每天都有。低年級的英語APP作業主要是語音跟讀,低年級的數學APP作業主要是速算等。其實,很多教育類APP都希望切入龐大的中小學作業市場,切入的方式各有不同。上面用來做作業的APP只是其中一類,多見于小學階段,還有一類是提供作業答案的,學生遇到不懂的題目,用手機一拍,立即可以出現答案,多見于中學階段。
用APP做作業,在提供便利的同時,確實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APP的某些功能可能會增加學生的負擔與壓力,這與中小學減負是背道而馳的;長期使用APP做作業,會對電子產品形成依賴;APP做作業,學生很容易玩起游戲,需要孩子有自控力;APP做作業,時間久了,對視力有影響等。所有這些問題,都需要家長正面對待,并找出適合各自孩子的解決辦法,否則,APP做作業帶來的煩惱會比快樂更多。
作為一種新的作業方式,APP做作業自然有它的優勢,隨著技術的進步,也許以后還會有VR作業等,作業方式的改變是科技進步在教育領域的一種體現,我們應以開放的心態迎接這種變化,但同時,也應重視傳統的紙質作業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如何將APP作業與紙質作業兩者有機結合起來,發揮各自所處,規避可能出現的問題,這需要老師們在布置作業時多花些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