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署名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所發《關于在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中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的函》在網絡流傳,文件表示,根據在教材中要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對各級各類教材進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要求全面落實。
▲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關于在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中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的函》。
此則消息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盡管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是出于對歷史的尊重,但我們都不能忽視2017年高考文科考生的利益。剛剛經歷了考試大綱變革的劇痛,在距離高考僅剩146天的時候,歷史教材又迎來這樣的變動!簡直讓高三的文科寶寶們心里苦苦地。
那么問題來了!
此次歷史教材的這個變動,是出于怎樣的考慮?又具有怎樣的意義?它對于老師教學、學生考試又有哪些影響呢?歷史君帶著這些疑慮,向一線歷史教師開展了一次問卷調查,以下是歷史教師們對于此次教材變動的解讀與分析,希望能夠消除各位考生心中的疑慮。
問題一:教師們對于教材修改要求將“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做何感想?
參與問卷調查的歷史教師對于這一改動十分支持,并表示早就應該改過來了,之前將1937年作為抗日戰爭開端,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1937年以前國民黨并沒有全力抗日。但是將1937年作為抗日戰爭開端,其實是有些否定了局部抗戰的歷史,例如1931到1937有東北抗戰,察哈爾抗戰,一二八抗戰,長城抗戰……
這樣改動,是對6年來東北民眾和其他抗日組織等局部抗戰的重視以及認可國民黨在正面戰場上的貢獻。更主要的是強調了日軍侵華的開始時間!是從屈辱的九一八就開始了,于此同時我們民族就進行了反抗!在九一八事變到盧溝橋事變這6年間,日軍從局部侵華發展到全面侵華,同時中華民族從局部抗戰到全民族的統一抗戰,這樣改時間后本身也就更加客觀。
還有部分參與問卷調查的歷史教師除了認可這一改動,更覺得抗日戰爭更嚴格來講是50年抗戰,1895甲午海戰就開始算,為啥要從1931算,臺灣,青島可不是31年的事。
問題二:這種改動對于教師教學有什么影響么?
對于這個問題,參與問卷調查的歷史教師認為并沒有太大影響,僅僅是將局部抗戰和全面抗戰融合在一起,所以這只是概念上和考試標準答案的簡單變動。況且十四年抗戰我們宣講巳經五六年了,我們歷史教學一直堅持接近客觀真實的立場。
問題三:教材已經更改了,老師有沒有想好以后如何去教學生呢?
針對這個問題,其中一位歷史老師是這樣跟我說的:“等到修訂后的歷史教材到位后,會根據教材的變動積極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因為教材方面的解讀與講授是教師的主要職責,對于學生做出正確的引導,不僅能夠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更能在跟隨主旋律情況下在考場中對題目做出最精準的解答!”
問題四:教材這樣變動對學生最大的意義是啥呢?
參與問卷調查的歷史教師認為:這種變動體現了對歷史本源的回歸,以忠實、客觀的態度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這樣做不僅能讓學生們銘記歷史,不忘國恥,更能讓學生認識到最真實的歷史,從學生階段養成尊重歷史、熱愛歷史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