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訊 “去上選修課程啦……”前晚6:15左右,湖州中學高二年級的教室內陸續走出一些學生,向新近落成的錄播教室走去,他們手中還抱著書本、筆記本,邊說邊走,拉都拉不住。
從學生口中,記者大概了解到,學生興沖沖地是去上一門名叫《物理學與人類文明》的選修課。上課的不是湖州中學本校的老師,而是浙大的物理系的教授盛正卯。閑聊間,一陣急促的上課鈴聲響起,仍不見盛教授進教室,錄播教室內47名學生卻見怪不怪,將目光齊刷刷地望向教室前面的白色屏幕上。
“這是一堂同步視頻課程,浙大的老師在給自己學生上課的同時,我們的學生通過視頻,與浙大的學生一起上課。”湖州中學校長吳維平說。
據悉,這是浙大在全國范圍內唯一的一個中學同步教學點。
高中生與大學生同步上課
在47名高中學生通過遠程視頻聽課的同時,浙大的教室內,也有80名大一、大二的學生在聽盛正卯上課。
《物理學與人類文明》是浙大的通識課程,這學期,湖州中學與浙大合作開課,把它引入到知識拓展類的選修課程中。課程從9月中旬開始,每周一晚2個課時,一共32個課時,昨晚是第3次課。
讓高中生與大學生一起上課,高中生聽得懂嗎?
“聽得懂,聽得懂。”趁著課間休息時,記者隨便問了幾個學生,被問到的學生一個個點頭如搗蒜,“感覺內容很新,平時上課沒碰到過,但老師講得很有趣,聽著有點像科普知識。”
當然,這一個個說聽得懂的學生,基本都是對物理感興趣、物理成績相對比較好的學生,“畢竟是上大學課程,上課的這撥學生都是學有余力的。”為了方便學生提問,在兩節課結束后,盛老師還會特地在教室多留一會,這些高中學生如果有問題,可以通過視頻向盛老師提問。此外,湖州中學為這堂課配備了一個“助教老師”,負責在課余時幫助學生完成作業等。
老師備課時多費些心思
吳維平說,當初在與浙大進行協商開課時,主要是考慮到學有余力的理科學生,但同時課程內容又不能太深奧,在高中學生能接受的范圍內,盛正卯教授的這門課程又是2004年入選國家級的精品課程,最后敲定從這門課程開始嘗試。
因有高中生與大學生同步聽課,為了要讓大學生不覺“膚淺”,又讓高中生能聽得懂,盛正卯在備課時可謂是“煞費苦心”。“新舊知識融合在一起上,使用的案例多是生活中會碰到的實例。”盛正卯說。
雖已盡可能講課讓高中學生能聽懂,擔心高中學生在學習中仍會遇到疑問,盛正卯打算在期中時,去湖州中學與這47名學生面對面進行交流。
“除了我之外,這堂課的另外一位老師葉高翔也會去一次,與學生進行交流。”據盛正卯介紹,這門32個課時的課程,他與原浙江大學[微博]黨委副書記葉高翔各上16個課時。
通過考核學分可帶入大學
盛老師說,之所以重視與高中生的對接,主要是這些學生在課程結束后,將與浙大的大學生一樣,接受課程考核,獲得相應的學分。如果這門課能過關,學生不僅可以獲得高中選修課2個學分,與浙大學生獲得的選修課學分一樣。今后,如果學生能考入浙大,在大學時可以免修這一課程。
那么,如何考核呢?盛正卯介紹,考核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閉卷考試與論文,各占總分的50%。閉卷考試時,這些高中學生將與浙大的學生同時開考,卷子的內容也是相同的。考完后閱卷也由盛正卯和葉高翔兩位上課的老師批閱。
至于論文,盛正卯說不會對高中學生“手下留情”,要求完全與大學生一樣,但不會限制論文的題目,“論文不注重學生涉及的知識點,主要是看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是否能有一些創新的觀點。”
讓高中生寫論文是否會影響學習呢?吳維平說,期末時,學生可自由選擇參加學校考核,還是參加浙大的考核。“學校考核相對會比較簡單,但在形式上會參考浙大的考核。”如果學生只參加學校的考核,通過考核后僅能拿到高中的2個學分,但這2個學分得不到浙大的承認。也就是說,想要拿到浙大的這2個學分,必須要參加浙大老師的考核。
不少高校與高中達成互認學分協議
事實上,從去年秋季深化新課改起,杭城已有不少高中學校與大學、高職院校進行合作共同開課,有些高中學校也已達成與大學互認學分的協議。
杭二中與北大合作開設微積分、電磁學、大學化學、中國古代文化、中國通史這5門課程,主要也是面向“學有余力”的學生,課程結束后,由“中國大學先修課程”委員會組織統一參加考試。學生的選修成績,北京大學招生辦[微博]公室將予以承認,作為自主選拔錄取綜合評價體系的重要依據之一。
在杭高,從上學期開始,《職業生涯規劃》《現代紡織與人類文明》這兩門課程是與浙江理工大學[微博]合作,學生達到課程考核要求,如果大學考入浙江理工大學,浙江理工大學承認學生在高中時所修的這兩門課程的學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