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女生玲玲通過復讀考上大學,本以為可圓大學夢,誰知她的父親卻固執地認為“撿垃圾都比上大學好”,他寧愿出錢資助女兒做點小生意,也不愿“扔幾萬學費進去打水漂”。
【正方】
理解父親的“良苦用心”
玲玲的父親不是惡人,相反,在某種意義上,他是個負責任的父親。說他負責,是因為他初衷是為了女兒好。他不愿在四年之后,看著自己的女兒身陷抉擇——是一頭扎入漫漫考研(微博)路,還是義無反顧涌入茫茫求職洪流。我們常說換位思考,可又有多少人做到呢?當我們自己為人父,為人母時,站在此時和彼時的交匯點時,可能才會深深感受到自己父母的苦楚吧。
但是,大學有用與否,從來都因人而異。有的人,是沖著那一紙文憑去的,忙于考證、拿分、往返于各個教室;而有的人,則是去體驗,去感知這世間百態。他們對大學意義的感知,注定不一樣。
砸鍋賣鐵上大學,我父親屢次這樣對我說。他告訴我,不求我學到什么,但求我塑造一個高于他的靈魂,強于他的境界,足矣。這讓我至今感念。
□佚名
【反方】
別以“投機”心態看教育
今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就業形勢嚴峻。這么一看,玲玲爸爸的擔憂也并非無本之木,但其對于“讀大學賺不到錢”等言論,則讓人不得不警惕這種面對社會競爭的“投機”心理。
經濟學中的“投機”概念認為,投機并不會增加社會財富,而只有“投資”才能創造社會財富。我們不妨把這個概念也用到教育中去,不要用“投機”的心態看待大學教育,更不要拿自己的未來亂“投機”。
應對危機,若在大學期間做好職業規劃,在知識積蓄與閱歷上有所提升,畢業時何愁天下無“伯樂”識“良馬”?這種著眼于長遠的智識投資,遠優于裹著浮躁情緒的投機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