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事廳】
只要我們面對現實,面對我們不可能接受等級秩序的現代意識,就會發現,像《弟子規》這樣的古典著作中的精神,不可能獲得現代人的衷心接受。我們需要尋找一種良好的社會秩序,然而無論它是什么,它不是一種古典的等級秩序。
近日中山大學新生開學,從今年開始,新生入學時被要求上交一份特別的入學前作業:閱讀《弟子規》并寫一份讀后感。一部清人編給小孩子讀的蒙學讀物,成為當今高等學府的學生學習的經典,毫不奇怪引發了強烈的爭議。贊賞者以為在當今禮儀之道盡失的情況下,倡導學生閱讀古典意義匪淺,批評者則指斥《弟子規》所傳達的精神與現代大學應有的意識完全背道而馳。
平心而論,中大此舉絕非是一明智的舉措。不妨讓我們回到它想要解決或改善的問題來考察它可能的成效。從中大對爭議的回應,以及各種評論種都可以看到,校方希望學生在學業有成之外,也能夠不忘立身處世之道。誠然,這不可謂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尖銳問題。然而,這一問題又何嘗只是學生的問題。難道在相當范圍的社會環境中,包括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中,這一問題就不是那么尖銳嗎?如果教育者尚且不能普及和實踐《弟子規》的教育,卻又急切地試圖去影響學生,或許得到的,是更多的反面的效果。
有論者樂觀地以為,中大的舉措實質上是在推動大學生接觸經典教育,而這種教育必將會使未來一代的良序成長獲益良多。有心者甚至還建議,不應選擇《弟子規》,而應選擇那些無可爭議的經典著作為大學生的讀物。毫無疑問,古典的文化可以帶給人無可估量的滋養。然而,嘗試一種普遍化的古典教育,試圖解決現代所遭遇的社會問題,必然還是一種有害的空想。
我們知道,排除那些濫竽充數的人之外,今天可以擔負古典教育職責的老師并不太多。我們雖然可以很容易接觸到經典的書籍,然而翻閱上幾遍,甚或寫些感想,距離真正理解這些古典相距又何其遙遠。
而且從歷史的經驗中,古典文化的繁榮可以和社會問題的劇烈并存,古典學識的豐富也可以和人格的低落相結合。因而,古典文化可以給一些人最美好的東西,卻未必能解決社會遭遇的最基本的問題。
很多人對于古典的依戀,常常只是哀嘆我們當下缺乏一種秩序,而在《弟子規》,乃至很多經典著作中所給出的社會的視野,卻是一片井然。不必爭論這種等級秩序是否曾經是好的,只要我們面對現實,面對我們不可能接受等級秩序的現代意識,就會發現,古典著作中的這種精神,也就是很多教育者試圖傳播的精神,不可能獲得現代人的衷心接受,而我們面對的實實在在的問題卻在這種迂回中被延遲。我們需要尋找一種良好的社會秩序,然而無論它是什么,它不是一種古典的等級秩序。
現代大學作為公民教育的前沿,它有責任,也有希望為我們找出改善道德秩序的良方。然而,求助于經典所帶有的那種永恒的亮色,暗示我們遭遇的如此尖銳的問題可以有如此輕易的解決,正表明解決問題的路還有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