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的發展與經濟發展成正比。湖南,一個經濟欠發達的中部省份,近年職教發展卻好戲連臺:連續3年,中職在校生和招生數超額完成任務,中職和高職國家示范校分別排全國第9位和第6位;縣級人民政府職業教育督導評估制度、中職專業老師輪訓與考核制度、職業院校學生技能抽查制度,還是全國首創。
在職業教育蓬勃發展的今天,湖南,如何唱響這出“好戲”?
辦學模式創新——
每個縣建一個職教中心,整合資源變“散兵作戰”為“大兵團”
在湖南,每個縣都有職教中心,很多區縣的職教中心級別還挺高,由縣長擔任職教中心主任。
洞庭湖畔的岳陽縣,早在2006年就創造性地將全縣的1所公辦職中、2所部門辦的職中和5所私人辦的職中,還有20多所鄉鎮農校,全縣勞動、人事等部門的培訓機構全部整合起來,成立新的職教中心,縣長擔任職教中心主任,常務副縣長和主管教育的副縣長為副主任,成員包括財政、勞動、人事等18個部門的“一把手”。
兩年多運行下來,名存實亡的農村職校有了生機;勞動人事等培訓,有了好的場所且避免了重復建設;特別是主體學校——縣職業中專實力強了、專業更多了,在校生由2000多人增加到5000多人,招生也基本不愁了。
2008年,湖南省教育廳職成處發現了這一創新舉措,立即向廳黨組匯報,經過多方調研論證,2010年4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大力發展農村中等職業教育的意見》,明確要求,“縣市和以農村為主的區”要建立職教中心。
“這不是做概念。”資興市職教中心主任鄧化平說,2009年資興市將3所成人學校、2所民辦培訓機構及20個鄉鎮農校等整合成職教中心后,財政先后投入3200多萬元,中心的主體校——職業中專面貌大變。目前,只有30多萬人口的資興市,中職年招生數由200多人增加到500多人。
“變‘各自為政’為‘大兵團作戰’。”湘陰縣職教中心辦公室主任、縣職業中專校長廖樹清說,縣城內的中等、初等職業教育,勞動力轉移培訓,就業與再就業培訓,農村實用技術培訓,95%的培訓項目都進來了。每年上千萬元的培訓資金打包使用,近4年已累計培訓3.94萬人次。而且各招生單位也不再搶生源了,專業設置也不再重疊。比如學前教育專業,之前兩所學校都辦,“中心”建立后,合二為一。
為鼓勵各地建立職教中心,湖南還評出55個“省示范”,每個每年獎勵35萬元,連獎3年。目前,全省98個縣和以農業為主的區,已有90個區縣成立職教中心。2011年,全省縣級職教中心負責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等共188.8萬人次,占縣域各類培訓總量的69.1%。
校企結合創新——
高職牽頭企業成立職教集團,變“我要”為“我們要”
校企結合是職教發展的必由之路,但許多職校校長反映,“很多時候企業熱情并不高,經常有職校一廂情愿的感覺”。
“現在,是企業主動找學校,還出人出錢出場地。”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劉曉魁告訴記者,最近該院獸醫專業(寵物醫護方向)研討人才培養方案,12家寵物醫院的院長主動找到學校要求參加。“新學期開學以來,學校的動物科學系就收到企業30多萬元資助,都是要求設立獎學金的。這一重大變化,緣于職教集團的建立。”劉曉魁說。
從2008年開始,湖南開始探索成立職教集團。2008年7月,湖南第一家職教集團——湖南現代物流職業教育集團在長沙成立,40余家知名物流企業、9所職業院校自愿加盟。此后幾年,按照“以優勢產業為依托,以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以具備條件的高職學院為龍頭,以產業領域內的規模企業、高中職院校為主體,以項目合作和專業群建設為紐帶,以自愿和互利共贏為原則,努力構建產、學、研共生發展的深度協作機制”這一模式,湖南先后成立27家省級職教集團,基本對接了湖南的主要優勢、支柱、特色和新興產業,加盟合作的單位達2298家,其中省內外規模企業1357家,中高職院校548所。
“明顯感覺關系近多了。”湖南工業職院副院長董建國說,成立集團后,學校與企業的聯系更深入、更主動了。2012年,企業參與制定工程機械、數控技術、汽車、電工電氣等20個專業人才培養標準及相關課程體系。如工程機械專業,之前學生的制圖課只有80個課時,企業反映學生制圖能力不夠,學校就增加到120個課時。數控機床專業也在企業的要求下,增開了“刀具的刃磨”課程。同時,“訂單班”也大幅度增加,僅德國博世公司就在該校設立了4個“訂單班”。記者采訪時,150多家機械行業內的骨干企業,正組團在該校舉行“機械裝備制造類人才供需見面會”。董建國說,之前都是學校求上門去,人家還有點愛理不理的,“現在是企業主動上門求合作”。
據了解,依托職教集團,湖南職業教育可共享實訓設備總值已達109.9億元,校企聯合開展生產技術攻關2331項,訂單培養學生15.7萬人,各項指標相對2008年均增長了4倍以上。
管理創新——
職教專項督導“一票否決”,變“要我辦學”為“我要辦學”
這兩年的“兩項督導”中,湖南有4個區縣壓力很大,因為他們在職教專項督導中存在問題,被“暫緩通過”。
“兩項督導”是湖南教育督導工作的一大特色,“對縣級政府教育工作進行督導評估,對縣級黨政主要領導教育實績進行督導評估”,凡評估不合格者,其黨政主要領導的政績、提拔均受影響。
以前開展“兩項督導”時并不涉及職業教育,為促進職教發展,保障有關職教的各項制度和政策落實,2009年,省政府辦公廳專門發文,“三評合一”。3年來,湖南已對67個縣市區的職教進行了專項督導,這4個縣市區就是因為投入不足或沒有公辦職業中專等,被“暫緩通過”,目前4個縣市區正在積極整改。
在加強職教的管理上,湖南的創新做法還包括:在全國率先頒發中、高職學校的機構編制標準,明確按學生數核定編制數、按編制數撥付教師工資的管理辦法。長沙財經職業中專校長肖建軍說,這些年中職、高職在校生人數增長迅速,但因種種原因,各校編制一般都沒增加,省里的這個政策真是解了學校的燃眉之急。
該校總務科長楊毅群跟記者算了筆賬:去年長沙市教育局給學校核編是544人,但實際在職在編的只有391人,按每缺1人補助3萬元的政策標準,去年市財政給學校撥付了462萬元補助,學校用這筆錢外聘了168名教師,而此前這些經費全靠學校自籌。“職校教師本就流動性大,這一政策非常符合職教師資自主聘用、動態管理的實際。”
此外,湖南還實施了職校學生專業技能抽查制度。高職由省教育廳負責,中職由各市州教育局自己組織,近3年全省已抽查了14個高職專業、50多個中職專業的1.3萬余名學生,已責令23所高、中職院校的33個不合格專業停止招生,形成了一個促進職業院校大面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的“倒逼”機制。
抓職教就是抓住改善民生的“牛鼻子”
黨的十八大明確要求“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提高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凸顯了職業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重要戰略地位,明確告訴我們發展職業教育就是抓經濟、抓就業、抓扶貧,就是抓住了改善民生的“牛鼻子”。
近年來,湖南確定了“對接產業(行業),工學結合,提升質量,推動職業教育深度融入產業鏈,有效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職業教育發展方針,省委、省政府就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文件,省有關部門配套制定了職業院校教師編制標準、生均經費撥款標準、企校合作辦學意見,創新實施了對縣級人民政府職業教育工作督導評估、專業教師強化輪訓與考核、學生專業技能抽查等制度,在全國率先初步構建起了現代職業教育發展制度體系的基本框架。
下一步,湖南將進一步完善保障機制,深化校企合作,改革培養模式,加強質量監控,大幅度提升職業教育為“四化兩型”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積極為“富民強省”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