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由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以下簡稱三部委)印發。經國務院批準,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公布,意味著新一輪“雙一流”建設正式啟動。
與首輪“雙一流”建設的“開荒”性質不同,本輪“雙一流”建設的原則制定與高校、學科名單,是建基于首輪建設的實際成效與經驗教訓之上的,更具實操性與針對性。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名單不再區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此舉是為了淡化身份色彩,通過探索建立分類發展、分類支持、分類評價建設體系作為重點之一,來引導建設高校切實把精力和重心聚焦有關領域、方向的創新與實質突破,創造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一流。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強調,“雙一流”重點在“建設”,學科為基礎,而不是人為劃定身份、層次,派發“帽子”,更不是在中國高校中劃分“三六九等”。
以世界一流的視野和格局,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是所有中國高校的自覺追求和行動目標,但這并不代表“雙一流”就是高校評價的唯一標準,更不代表非“雙一流”高校只有成為“雙一流”高校這一個目標。建設“雙一流”高校固然重要,但教育強國、人才強國不能只有“雙一流”高校,綜合發展既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大勢所趨,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對于綜合性發展的強調,也是這一精神的具體體現,非“雙一流”高校同樣應當獲得與把握各展所長、實現多元化發展的機會。
在建設“雙一流”高校的同時,非“雙一流”高校如何發展,既考驗有關部門的管理智慧,對高校本身的發展格局也是一個挑戰。
對于有關部門與地方政府而言,不只把資金投向“雙一流”高校或只為爭創“雙一流”高校投入,就非“雙一流”高校及特色化、多元化的發展方向與學科作出適當財政撥款與資金投入,對于非“雙一流”高校的發展至關重要。財政撥款是我國高校的最主要資金來源,高校經費預算的多少,對于學科建設、教學發展與科研進步有著重要影響。重視“雙一流”高校的發展,對其投入更多資金大體上不存在疑問,因為這些高校的項目可能更多、更深入,對資金要求也相對更高。實際上,2021年教育部直屬高校中經費預算超百億的13所高校,均為“雙一流”高校。需要注意的是,在對“雙一流”高校進行巨額投入的同時,不能忽視非“雙一流”高校的需求。2021年,我國總共建設了14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有部分是分布在非“雙一流”高校中的,這是一個很好的趨勢,也充分說明非“雙一流”高校也有特色化、多元化發展的實力和可能。
就非“雙一流”高校自身而言,應當結合自身實際發揮優勢,一展所長,綜合實力增長進入“雙一流”行列固然很好,若實際情況確不適合爭創“雙一流”,也不必以此為唯一目標“死磕”,更不能為成為“雙一流”高校而將任務指標化。教育部負責人指出,從首輪建設情況看,一些建設高校對“雙一流”建設堅持特色發展、差異化發展的理解還不到位,仍把“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作為身份和層次追求,存在擴張規模、追逐升級的沖動。這也是為什么新階段“雙一流”建設強調堅持以學科為基礎,淡化身份色彩,探索自主特色發展新模式,引導各高校在各具特色的優勢領域和方向上創建一流。從發展特色優勢領域的角度來看,非“雙一流”高校與“雙一流”高校是一致的,或者說在探索自主特色發展方面,非“雙一流”高校還更為迫切。
第二輪“雙一流”高校名單出爐,其對破除“五唯”與綜合性發展的強調,對身份色彩的淡化,是在提醒所有高校,不應糾結于名銜本身,而應從自身特色出發,各展所長,發揮優勢,找到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