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省宜興市城東南的龍背山麓,宜興中專依山而建,一個“產教融合園”由南向北矩形坐落于校園東區。2016年,宜興中等專業學校成功申報并立項了國家“十三五”規劃“產教融合發展工程”項目,總投資達8000萬元;2018年,基于該項目的“產教融合園”順利建成并投入使用。截至目前,園區已成功引入9家合作企業,共建一個產業學院,打造了“產學研訓創”一體化教師工作室近30個,面向中小學生開設20多項職業體驗項目。
面對中職學校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方面普遍存在的問題,宜興中專努力在“產教融合園”的建設和項目推進上創新,在“融”字上下功夫,尋找產業與教育兩種不同系統形態的結合點,形成以職業院校為主體,政府引導,行業協同,企業參與,優勢互補、多方聯動的新型合作化人才培養方式。
搭建模塊化治理框架,突破產教相融困境
宜興中專構建了“產教融合園公司—產教融合園辦公室—領導小組”的園區三級管理架構,便于校企共管。園區按照大型公司模式運行,每一項目的啟動都設立專項經費;“產教融合園辦公室”主要負責園區建設、日常管理、校企合作項目運行協調及產教考核等主要工作;學校各二級學院和企業的內設機構進行對接,每項工作由一個領導小組獨立管理。
在管理模式上,更注重校企雙主體積極性的發揮。如“中超利永紫砂文化產業學院”,校企雙方達成了園區共管、學院共建、運營共擔、師資共培、人才共育、就業共促的運行機制。
模塊化治理框架的搭建和校企雙主體管理的運行,突破了產教相融的困境:一是校企共同開發項目的過程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校教師的實踐能力,完善了教師隊伍,打通了學校教師與企業師傅的雙向融通渠道,實現“合作能力不強”的突破;二是校企合作既顧及雙方利益,也落實了最基本的頂崗實習、工學交替功能,更有企業項目的設計與課程開發、職業體驗等深層次的合作模塊,實現“合作層次不高”的突破;三是入駐園區的企業和學校之間形成契約關系,企業的利益需求和學校的育人需求精確匹配,實現“產教融合渠道不通暢”的突破。
構建新型育人模式,提高協同育人質量
“陶滋味”電商工作室位于園區G樓,是教師工作室建設成果之一,也是學生創新創業建設成果之一。寫有“授電商技能,育桃李芬芳”的錦旗端掛在工作室墻面,這是宜興艾普空氣系統設備有限公司特意贈予工作室以示謝意的。
作為一家宜興本土的環保設備經銷商,艾普公司一向以向企業推銷、跑訂貨會等傳統方式為主要銷售模式。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疫情發生之后,公司原有的銷售渠道受到很大沖擊,急需通過信息化手段轉向線上市場。明確企業需求,依據公司經營特色,在工作室教師指導下,工作室學生成員姚嘉歡、宗開祺利用暑假時間,為公司設計了淘寶店鋪,成功搭建了網上銷售平臺。2020年9月,海南某公司通過淘寶店鋪搜索找到艾普公司,雙方簽署了一份價值近百萬元的鼓風機訂單,艾普公司銷售模式成功轉型。
教師工作室的成功建設已成為宜興中專“產教融合園”的典型成果,折射了園區在構建集“學賽研培體”為一體的新型產教融合育人模式上取得創新性突破:“學”,將企業真實項目引入教學,通過企業項目來設計教學實施,達到項目與教學為一體、產品與作品為一體的目的;“賽”,以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為背景,以獲獎學生為梯隊,通過項目實踐,一方面提高學生的競技水平,一方面鼓勵獲獎選手和指導教師發揮自身技能優勢,對外承接更多企業項目;“研”,教師可根據對接企業對專業人才的要求開展課題研究和專業建設;“培”,可以是針對初進學校實踐能力不足的年輕教師,通過與學生真實項目的實踐學習和申報課題的理論學習來加強建設,可以是對退伍軍人、下崗工人和農民工等社會人員開展培訓,以擴大園區受益群體;“體”,就是中小學職業體驗,目前宜興中專已借助“產教融合園”平臺,不斷通過“送教上門”和“校園開放日”兩種形式,面向全市中小學生開設了20多項職業體驗項目,體驗人數達6000人。
創新園區運行機制,保障校企合作有效運轉
為保障校企合作的有效運轉,宜興中專大膽創新園區運行機制,圍繞產教深度融合的發展主線,建構了四大運行機制。
一是多主體入園運行機制。多主體入園包括學生進入、企業引入、教師選入、企業師傅請入、社會人員招入、中小學生加入,“六入”機制的運行在園區“中超利永產業學院”的建設上表現最為典型。以學院“茶藝”課程教學為例,課程既面向學校旅游專業的學生定時開設,又面向各學院自主報名的興趣小組學生開設;教學任務主要由“中超”企業師傅承擔,他們不僅承擔日常教學,還多次承接中小學生及家長的職業體驗活動。
多主體的參與極大地激活了教學活力,賦予了園區建設更廣闊的發展前景。學生進入園區,在作業與企業項目相結合、崗位需求與職業發展相融的學習中提升了就業創業能力;企業的引入,則以與學校辦學定位、專業發展規劃相符合為首要條件,無論是經營規模還是產教深度融合度均取得一定效益;教師擇優選入的實施,促使教師的角色轉變為學習的合作者及技術的研發者;企業師傅的請入,讓企業師傅以園區主人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培育中,同時也將企業的管理制度、企業文化及個人實踐經驗慢慢融進園區建設中;而社會培訓、中小學生職業體驗等服務的提供,都在更大范圍、更大程度上發揮了園區的服務功能,更鮮明地彰顯了“政行校企”合作共建“產教融合園”的意義所在。
二是資源整合契約機制。本著共擔投資、共享資源、共用人才、共同探索的共建原則和政府支持、企業主體、學校共擔、社會參與的運營共擔原則,園區采用資源整合的契約形式加以約束:園區內,學校為入駐企業提供辦公室、生產實訓室、科研創新室等,并在水電費、場地租賃等基本生產生活保障上實施較大力度優惠;企業方提供生產設備、必要的耗材及實訓所需要的工位和有資質的企業專家,共同運行生產實踐及項目研發等活動。
領峰自動化設備廠是入駐園區的第二批企業,入駐園區后,企業以環保自動控制系統實體產品的生產為項目,由企業工程師和本校機電學院教師共同承擔實訓實習教學,在落實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同時,為多家客戶完成實體產品的生產,在企業生產和產教融合兩方面都取得良好效益。
三是模塊化考核機制。在宜興中專2021年上半年產教融合項目通報會上,學校負責人員依據園區“管理辦法”、根據各企業產教融合項目的運行情況通報了考核積分,并就下一階段工作思路對企業和對接學院都提出具體要求與建議。表現突出的企業代表作了經驗交流發言,榮獲“江蘇省建設教育產教融合先進單位”稱號的建工學院也作了經驗分享。依據模塊化考核,每半年召開一次通報會已成為該校對督管園區產教相“融”相“合”落實的途徑之一,考核主要針對最重要的功能模塊進行整體客觀的考核。
四是積分制激勵淘汰機制。鴻斯達數控曾與宜興中專的實訓基地達成多年合作,但最終卻成為“產教融合園”被淘汰企業。按照園區制定的積分制激勵淘汰機制,園區要根據雙方不同的合作方式開展的功能模塊化考核來實行積分制,考核總分在不同區間的企業會得到相應的政策支持、房租收入返還、實習補貼、培訓補貼等資金獎勵,積分末位的實行淘汰制,鴻斯達數控因其生產產品的高技術含量導致學生、教師的參與度很低,最終成為不適合開展“產教融合”的企業退出了園區。
作者:通訊員 張建云 繆朝東
《中國教育報》2022年01月11日第6版 版名:職教周刊·院校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