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高考最終應形成以統一命題為主,少數有條件的省份繼續實行分省命題的大格局,從而實現高考公平與效率的最大化。
日前,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表示,2015年將擴大3個省在高考中使用國家統一試卷,明年再擴大7個省,即明年將有25個省在高考中使用由教育部考試中心統一命制的試卷。
如此一來,高考命題又走到了分久必合的階段。自1952年全國統一高考制度建立以后,實行全國統一命題考試。1958年曾試行分省命題,但僅實施了一年,又回到全國統一命題方式。1977年恢復高考后,因為時間非常匆忙,所以當年實行分省單獨命題,但到了1978年又實行全國統一命題。1985年,上海首先開始高考改革試點,開始單獨命題。2002年北京也開始自主命題。2004年,自主命題的地區一下子從之前的2個直轄市增加到11個省市。到2006年,全國(除港澳臺)實行分省命題的省、市、自治區已達16個,這種格局一直延續到2014年。
之所以會有約半數省份單獨命題,部分原因是為了適應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各地經濟、文化、教育等發展的不平衡以及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分省命題有利於根據各省新課改的不同進度實行新高考,有利於體現各省的特點,減少因地域差異帶來的考試偏向。而最直接的動因,則是降低全國大范圍的高考安全風險,即萬一某個省泄題了,或某個省的試卷被盜,也只影響一個省的考生,而不會引發全國性的影響,不至於造成大范圍的公共安全事件。
近年來,各省市結合各省教育發展實際,在命題形式與內容上進行創新,在試卷結構的變化、命題選材的拓展、各種新題型的出現等方面,都有所探索。分省命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地方政府對基礎教育的統籌管理,增加省級考試機構的專業性,促進地方考試機構研究考試科學等。
然而,分省命題近年來也暴露出不少問題。首先是考試風險在分散的同時又有可能擴大化。分省命題不但不能將泄題事故降到最低,還可能增加單個省泄題的風險。眾多省市分省命題,保障考試安全的累計總體壓力更大。其次,命題質量不一,難度波動過大。由於命題隊伍水平不同,全國統一命題的科學性和質量明顯要高於大多數自主命題的省份,具體體現在效度、信度、區分度等方面。有的省份高考試卷的難度波動過大,忽高忽低,造成“大小年”現象,對考生應考和學校教學造成困擾。再其次,選派命題教師也遭遇困難。教育部考試中心進行全國統一命題可以從全國選調命題教師,單個省份一般只有幾個教師參加,身份容易保密。但在一省之內,命題教師的選擇范圍較為有限,被選上后又要“入闈”一個月左右,很容易被周遭師生猜到身份,不利於保密。此外,實施分省命題后,部分省的命題質量、考試安全等問題受到質疑,削弱了高考的權威性,也與國際高考命題趨勢不一致。比如在美國,有近似全國統一考試的SAT和ACT﹔在日本,有全國統一的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考試﹔在韓國,有全國統一的大學修學能力考試,等等。
當然,高考命題回歸到以全國卷為主的格局后,防范全國性的大范圍安全風險仍然是要高度重視的問題,在當下互聯網發達的時代更是如此。不過,即便是近年來一直采用全國卷的省份,教育部考試中心也已經根據各省份不同需求,命制4套全國試卷,供各省選擇使用,如新課標一卷、新課標二卷等。在高考自主命題的省份中,山東、福建、湖北、湖南、陜西、遼寧、海南等省份也有部分科目采用全國卷。另外,幾乎所有省份的小語種試卷一直還是由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因此,今后回歸到以教育部考試中心為主命題之后,還是應該考慮到各個地區的差異和全國性的考試安全防范問題,命制不同版本的高考試卷。
我國高考的全稱為“全國普通高校統一入學考試”,統一考試是高考制度的根本特征,因為統一考試具有公平、高效和具有可比性的特點。筆者認為,我國的高考最終應形成以統一命題為主,少數有條件的省份繼續實行分省命題的大格局,從而實現高考公平與效率的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