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候鳥”列車
小“候鳥”列車
衡水火車站和北京西站,幾乎每個月都要迎送幾百個穿梭兩省的讀書娃。他們中年齡大的上初中,多數是小學生,有的甚至還在上學前班。
衡水距離北京270公里,紅皮列車3小時零5分的車程。對于那些身在北京卻將孩子送去衡水上學的父母而言,這3小時車程顯得既近又遠。
豁著門牙的,吸溜著鼻涕的,拖著書包的學生們,塞滿了8輛公交車。車廂里散發著低齡小孩兒擠在一起的奶腥味兒。奶聲奶氣的帶著北京腔的普通話,蓋過了車外那個河北欠發達城市白日里的喧鬧聲。
2月6日下午3點半,從河北衡水的英才學校出發,個頭高高低低的學生們即將回到北京的家——準確地說是他們父母在北京的暫住地。
他們在衡水上學,父母在北京務工。衡水火車站和北京西站,幾乎每個月都要迎送這些穿梭兩省的讀書娃。他們中年齡大的上初中,多數是小學生,有的甚至還在上學前班。
對這些跨省上學的學生來說,每次回家都算得上一次規模不小的集體遷徙。
一位多年送學生回北京的老師說,“平常坐火車來回的有七八百人。”有時,穿著紅色或者藍色校服的學生可以塞滿七八節車廂,就像享受了一趟專屬列車。
衡水距離北京270公里,紅皮列車3小時零5分的車程。對于那些身在北京卻將孩子送去衡水上學的父母而言,這3小時車程顯得既近又遠。
一位名叫劉建哲的母親道出內心的糾結:“誰不想孩子每天跟自己在一起呢?可沒有北京戶口,孩子想在北京上個好學校挺難的。最重要的是,不能在這里高考,孩子遲早要送回老家。”
于是,反復權衡之后,一些在北京務工的家長作出選擇——將孩子送到衡水上學,每月放假回京一次,“待上幾天”。在他們看來,“總好過把孩子扔在家里當留守兒童”。
當然,他們選擇離北京不算太近的衡水,幾乎都有著更務實的考慮。他們愿意相信,舍棄朝夕相處的陪伴,讓孩子在高考成績負有盛名的衡水上學,“今后高考上不吃虧”。
這是他們最大的希望,也幾乎是唯一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