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提高首都均衡教育水平,促進教育公平,切實解決擇校、學生課業負擔等群眾關心的問題,北京市將從對中高考進行改革入手,出重拳予以破解。
當北京市教育考試院負責人透露將在2014的高考中降低英語科目的分值,此消息一出,輿論一片嘩然。有的為此歡呼,有的為此擔憂。歡呼的是英語科目在高考中的分值將會減少,對于一些偏科的學生而言,似乎是一件好事。但對于那些英語成績較好,卻偏其他科目的學生而言,似乎又是雪上加霜。
誠然,是否把英語納入高考中是輿論一直爭論的話題,而且是不分伯仲。昔日“我是中國人,何必學外文”的話語更是廣泛流傳。今天,是否學習英語,是否把英語納入高考,北京教育考試院的決策似乎給人以明確答案。
那么,在高考中降低英語科目的分值,到底是令人歡喜,還是令人憂呢?不可否認,英語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學習英語的確是沒有多大用處。筆者以前在高考的時候,曾經考過130多的高分,在大學的時候也曾過了規定的級數,但由于沒有說英語的語言環境,時至今日,所有的單詞全忘了,除了會說“Bye-bye”,其他的幾乎是一無所知。
因此,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如果不想出國,如果不想成為語言天才,如果不想成為某種高科技人才,那么對于大多數人而言,英語的確是負擔。但在高考中如果僅僅是降低高考成績的分值,似乎是不科學的,這種做法或許會帶來諸多連鎖效應。
一是如果不徹底放棄高考英語,似乎學生的負擔還是負擔。因為在高考試的競爭中,有誰會因為英語的分值不高而放棄學習呢?該怎么學還得怎么學,誰又敢放棄英語。二是英語科分值的降低,讓偏英語科的學生撿了便宜,但對英語成績好的學生而言,又造成了新的不公平。三是會讓本應該正常學習的英語,卻因為高考分值的降低而讓有的同學有抵觸情緒,從而導致英語的學習一泄千里,到時真正讓英語成為偏科。
其實,我國的高生的負擔之所以會很重,其根源不在英語,而在于我國的考試制度?,F如今的考試制度,讓英語成績不好的學生歡喜,讓英語成績好,而其他成績不好的學生擔憂。或許其他同學還在指望,是否也可以降低其它科目的分值呢?
在高考制度中,考不考英語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國的高考制度應該有所改變。因為對大多數人而言,英語真的“神馬”用也沒有,在其它的考試科目中,又有多少學科有用呢?學有所用應該是高考制度堅持的最基本原則,也應該是高考制度的出發點和努力方向。
現如今,我國的社會更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既需要復合型人才,也需要大量專業人才。因此,我們的高考制度,除了培養大量的復合型人才外,也應該培養大量的專業人才。要培養專業化人才,我們的高考制度就應該有所反思,比如培養作家,是否因為高考中的數理化偏科而將其拒之門外。比如培養化學家,是否因為一些考生英語成績差而被高考拒絕呢。
而且,在我國現階段,不僅僅在分值上要放棄英語,更應該在社會道德,法律法規知識的考核所有加重,因為道德與法制知識才是一個社會綜合素質提高的關鍵,也才是社會穩定和諧的關鍵。因為考生學會幾個“Goodbye”,遠沒有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重要,學會幾個英語單詞,也遠遠不能促進社會穩定和諧。但如果真正搞高了國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知識,如果大家都能夠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都能夠遵守社會道德了,或許,我們的社會就真的有希望了。
總之,英語科目分值在高考中的降低,不值得社會為之歡喜。相應的,我國的高考制度才應該好好地反思,反思一下,我國的高考制度,到底培養出了多少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