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考熱”下的媒體行為冷思考
——本文系紅網第二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27日,2017年度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公務員招考筆試正式開考。本次國考最終有148.63萬人通過報名資格審查,較去年增加9.17萬人,最熱崗位的競爭甚至達到“萬里挑一”,刷新歷史最高紀錄。(11月27日中國新聞網)
公務員考試在我國歷來都是萬眾矚目的焦點,尤其是“國考熱”更是全民熱議,今年依然不例外。加之今年國考報名人數遠超前兩年,被很多媒體解讀為“國考經歷了短暫的‘降溫’之后,2017年的國考又呈現出一種‘回暖’趨勢”,“2017年國考今舉行:148萬人報名 最熱崗萬里挑一”,這樣的標題極為吸睛,甚至有碾壓金馬獎得主榮耀之氣勢。
其實,公務員考試歷來都是民眾關注的焦點,國考也一直在熱,從未降溫。日前國家公務員局考錄司副司長彭忠寶接受人民網采訪時說到:“在100萬人參加考試的考生當中,今年增加幾萬、十幾萬,明年減少幾萬、十幾萬,應該都屬于正常的浮動范圍,很難用趨冷或者趨熱或者是回暖或者是降溫來形容。”而從每年國考都超百萬人報名的情況來看,國考其實一直是“熱”的。
這種“熱”實質上是個體追求實現自我政治理想的正常行為,但每年一到國考之時,報道“國考熱”似乎成了媒體的一種儀式性和慣性行為。媒體抓住國考的重要時間節點,深諳公眾對國考所持有的心態,以醒目標題策劃新聞,積極迎合公眾對官場的臆想,成功讓國考一再成為街談巷議的談資,從而每年一到國考之時,一場媒介與公眾共舞的輿論狂歡就會上演,但這種狂歡所表現出的熱情,所指向的并不是考試本身與對政治的關照,如果不加以重視,在輿論的狂歡下,“國考之熱烈”難免不會灼傷許多個體的肌體與骨骼,這理應讓我們深思。
首先,輿論的狂歡會營造一種不健康的政治生態價值觀念。這可能會給大眾營造一種只要考上了公務員就成為了“為官者”,就具備了特權,就實現了“民”到“官”身份的轉變的假象。最終在媒介議程設置的議題“培育”下,許多個體削尖了頭都要登上這座獨木橋,最終卻忘了老百姓才是為官者的“爹娘”。誠然,“學而優則仕”是我國歷來的傳統文化,公務員旱澇保收,也是公眾口中的“鐵飯碗”,因此,當公務員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然而,隨著政治秩序的日益完善,尤其是在黨的“八項規定”、反腐倡廉、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等一系列開展下,公務員權力和責任的天平得到了調整。夢想與現實出現了一定的差距,諸多公務員出現了心態的不適。因此必須警惕媒介裹挾民眾參與到輿論狂歡所形成的這種不健康政治價值觀念,以及其可能帶來的“范進中舉”式悲劇的現實實踐。
其次,輿論的狂歡一定程度上也混淆了國家舉辦公務員考試的初衷。舉辦公務員考試就是為國家選拔優秀人才,為人民服務,想實現公職人員人事安排上的“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人事相宜”。但動輒“報考人數突破多少多少”“萬里挑一”,抑或“升溫降溫”,亦有“無人問津”。這些新聞的確向公眾及時傳遞了國考的基本信息,但不夠權威的論斷,卻將諸多信息以擴大化的方式映入受眾眼簾,這可能會給勵志走向仕途的許多考生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以至于有些考生為了可以走上仕途就放棄了最適合自己的部門,報考了并不適合自己但考試競爭壓力相對較小的部門,甚至有些極為適合走仕途的個體最終放棄了這座獨木橋,輿論的狂歡最終將一部分考生推向了并不是最適合的職位。
毋庸置疑,公務員只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特殊的職業,應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作為職業追求。“國考熱”的背后,媒體更應該多些冷思考和正確引導,在傳遞信息之時,切莫刻意為之,切莫推波助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