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14日電 (記者劉佳)今日,民航局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民航局促進行業發展的相關措施。民航局綜合司副司長王海波表示,受到疫情影響,行業運輸生產形勢不容樂觀,推動行業恢復發展是一項重要工作。民航局召開了9月安全運行形勢分析會,提出了六個對策促進民航恢復發展。
堅守航空安全底線,夯實行業恢復發展基礎
去年,民航局針對民航商業航班量銳減、應急運輸任務多、一線人員心理壓力大等運行風險,及時強調防“忙”中出亂、防“閑”來麻痹、防“慌”中出錯,牢牢把住安全工作的主動權。今年以來,民航業增強“政治年、開局年、復雜年”安全意識,堅持民航長期以來形成的制度化、規范化、系統化的安全管理方法,認真落實“六個起來”要求,深入開展“問題隱患清單清零”行動,民航安全運行態勢保持總體平穩。
王海波表示,“安全是民航業的生命線,尤其是在民航恢復發展的關鍵階段,更是不能麻痹大意。”民航業將在集中開展“問題隱患清零”行動的基礎上,堅持“六個起來”不松勁,扎實推進民航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持續開展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切實盯緊盯住重點單位、重點領域的風險管控。將持續開展“三個敬畏”宣傳教育,強化“三基”建設,深化班組建設,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堅決做到“上天必須安全,隱患留在地面”,努力實現運輸航空持續安全飛行目標。此外,將加強安全信息閉環管理、規范管理,為民航恢復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筑牢民航疫情防線,增強行業恢復發展底氣
疫情反復是影響民航業恢復發展的最大不確定性因素。民航業將深刻認識疫情防控工作長期性、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強化責任擔當,嚴格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人物同防”各項防控措施。
王海波指出,針對“外防輸入”,嚴格做好國際航班和口岸機場疫情防控、國際客運航班審批程序、查驗駐外使館發放的國際健康碼、國際航班機組人員境外管理和個人防護,嚴密監控旅客身體狀況,嚴格落實航空器檢疫消殺責任、國際客運保障“四指定”和“兩集中”要求,執行國際客運航班熔斷措施。針對“內防反彈”,嚴格落實旅客健康碼查驗和測溫等工作,持續做好候機樓區域通風和消毒,嚴格落實一線工作人員防護裝備標準、一線工作人員閉環管理,加強一線人員核酸檢測,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杜絕疫情通過航空渠道傳播。針對“人物同防”,嚴格落實國際貨運保障人員“四固定”,嚴格落實入境貨物防疫管理,對入境貨物進行風險分級管理,特別是對高風險國家來華貨物加強檢測和預防性消毒。
發揮市場主體作用,激活國內航空市場潛力
民航業將堅定行業恢復發展信心,深入分析航空市場變化,制定有效的市場策略。根據旅客多元化需求,推出個性化、差異化、針對性的航空服務產品,最大程度激活航空市場。
王海波指出,航空公司將兼顧當前與長遠、近期效益與持續發展的關系,進一步創新服務產品,提升服務品質,突出民航的比較優勢,避免惡性競爭造成機票“白菜價”;立足國內航空需求這一戰略基點,積極推廣通程航班服務,推進干支、支支、支通航線互聯互通,大力發展紅色旅游航線,激活三四線城市潛在市場需求;提高市場反應敏感度,加強市場開拓、航班調整、機票銷售、退改簽的靈活性,加大對新增航空人口的精準營銷力度。
機場將發揮對本地航空市場熟悉的優勢,積極整合相關政策和特色資源,加大市場推介力度。王海波表示,“要利用好《公共航空運輸旅客服務規定》等政策,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開發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的服務產品。”
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擴大企業降本增效空間
此前,圍繞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行業安全恢復發展,民航局調整航線、時刻、航權以及運力等管理政策,出臺了鼓勵靈活使用航班時刻、推動國際地區航班時刻向國內航班時刻有序流動、放開貨機白天時刻限制、鼓勵“客改貨”等一系列針對性的臨時政策措施,開通不少“綠色通道”,提升了資源的配置使用效率,對促進行業恢復發展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民航局將對之前出臺的政策措施進行梳理,繼續堅持行之有效的做法,因時因勢調整相關措施,更好地促進行業恢復發展。
在航線航班方面,民航局發布了新的國內航線航班評審規則,優化了貨運航線航班政策,航空公司申請一次即可獲得全部國內貨運航線許可,且無班次量限制;取消了北京兩場貨運航線航班的限制;取消了核準航段航班的總量限制,降低了中小機場直達北上廣航線的準入門檻條件等。同時,優化調整航線航班管理程序,簡化審批流程。
在飛機引進方面,近期新版《民航局運輸飛機引進管理辦法》正式頒布實施,進一步明確了運輸飛機引進管理權限,優化了飛機引進項目辦理程序,將為航空公司引進飛機尤其是境內貨運飛機、國產飛機提供極大的便捷性。
在航班時刻方面,今年冬航季航班時刻政策將更加靈活寬松,繼續支持航空公司有序開展航班時刻的交換、共同經營,支持客運時刻轉變為貨運時刻使用,支持國內航空公司國際地區航班時刻轉為國內航班時刻有序流動,支持國內航空公司充分利用外國航空公司無計劃運營的航班時刻,以充分盤活利用好航班時刻資源。
在關鍵人力資源方面,考慮到疫情影響,對國際航班機組人員的防控管理日益趨緊,民航局已征求相關部門意見,力爭統一的機組人員防控管理政策,對國際航班機組人員采取不同于普通入境旅客的隔離管控措施,通過采取全流程封閉管理、加大核酸檢測頻次等措施,實現機組人員可連續執行國際航班,以滿足航空公司運行的基本需求。
釋放運行保障能力,確保運輸生產平穩順暢
今年4月、5月受強降水、雷暴、大風和冰雹等惡劣天氣和其它空域用戶活動的影響,航班正常率一度跌入低點,直接影響航班總量穩步增長。
對此,王海波指出,民航空管等部門將深挖內部潛力,降低外部因素對航班運行的影響,加大繁忙空域和航路優化力度;各機場將積極取得地方政府支持,改善當地運行環境。將充分發揮全國流量管理系統功能,加強航班運行協同管理。將努力提高天氣預報的精準性,科學研判對空中交通能力的影響。極端天氣情況下,氣象部門應及時發出天氣預警,空管部門將因為天氣原因造成的空中交通通行能力變化、運行限制,通過信息平臺及時向行業公布;公司得到信息后,及時評估,確定應急處置方案,迅速調整航班計劃;恢復階段,圍繞空中交通能力改善,機場、公司提前做好運行準備,及時疏散航班。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助力航空企業紓困解難
去年,民航局積極與相關部門溝通協調,及時出臺一系列“點穴式”的扶持政策為企業紓困。出臺對執飛國際航班的中外航空公司和重大航空保障任務給予專項補貼,免征航空公司民航發展基金,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困難企業延長虧損結轉年限,對運輸飛機改裝安全電子設備、運輸機長技術熟練訓練給予補貼,降低機場、空管和航油等服務保障環節收費,對航空器客改貨項目、執飛客改貨國際航班給予補貼等一攬子“16+8”項政策,給航空公司年減負約100億元,并為航空公司爭取銀行流動資金優惠貸款1100億元。在政府支持和企業自身努力下,民航保住了行業發展的基本盤。
今年以來疫情多次反復,行業運行面臨新的困難和挑戰。民航局主動與有關部門協調對接,爭取政策支持。目前,已向有關部門積極建議繼續給予民航企業金融信貸政策支持,建議通過中央財政加大對民航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建議保障地方政府對機場項目的配套資金投入,建議優化三大航資本結構、緩解航空公司債務壓力等。此外,民航局也向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建議將包括保潔人員在內的民航從業人員定期核酸檢測,納入當地應檢盡檢的免費檢測范圍,以減輕機場負擔。
【來源:人民在線】